【品橙旅游】 在旅游业的产业图谱中,“连锁酒店遍地开花,联营景区却凤毛麟角”是长期存在的现象。背后的核心逻辑清晰而深刻:酒店提供的是“标准化产品”——无论身处哪个城市,游客对客房清洁度、床品舒适度、基础设施的需求高度一致,标准化服务能快速复制并满足大众共性需求;而景区则是“非标准化产物”,每一处景区的自然地貌、文化底蕴、资源禀赋都独一无二,山水景观与人文古迹无法简单复刻,这使得景区联营经营在过去长期处于“理论可行、实践难推”的困境。 然而,随着旅游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一格局正在被悄然打破。 如今的游客不再被动接受景区提供的产品,而是主动定义旅游体验——他们不再满足于“打卡式”游览,更追求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与个性化满足;存量景区之间的竞争也从“资源比拼”转向“服务较量”,迎合游客需求、优化体验细节,成为景区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在这一背景下,“ 景区服务标准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推动景区联营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答题。
©摄图网
先破后立:重新认知景区的“标准化基因”
1.景区物业服务:标准化的“压舱石”,可直接借鉴成熟经验
景区物业服务是保障游客体验的“底线工程”,涵盖安保、保洁、绿化、工程维修四大核心模块,其本质是“保障景区正常运转的功能性服务”,具备完全标准化的条件——这一点,早已被成熟的物业管理行业验证。
安保服务:无论是山岳景区的登山步道巡逻,还是主题公园的人流疏导,核心需求都是“保障游客安全、维护公共秩序”。景区可制定统一的安保标准:例如巡逻频次(每2小时1次重点区域巡查)、应急响应时间(接到求助后5分钟内到达现场)、安全提示规范(危险区域需设置双语警示标识),这些标准不依赖景区资源特色,只与“安全保障目标”相关,可直接跨景区复制。
保洁服务:从游客中心的垃圾桶清理,到景区步道的垃圾捡拾,再到卫生间的清洁频率,核心需求是“保持景区环境整洁”。参考物业行业的“清洁标准化流程”,景区可明确:垃圾桶满溢度不超过80%、卫生间每30分钟清洁1次、重点区域(如观景台、休息区)随脏随清,甚至可引入“清洁服务评价体系”,通过游客反馈优化流程。
绿化与工程维修:前者关乎景区“颜值”,后者关乎设施“可用性”。绿化服务可制定统一的养护标准(如灌木修剪周期、草坪灌溉频率);工程维修可建立“设施巡检-问题上报-维修闭环”的标准化流程(如游乐设施每日开园前必检、路灯故障24小时内修复),避免因设施损坏影响游客体验。 这些基础服务的标准化,不会让景区失去特色——就像不同品牌的酒店,无论装修风格如何,“客房每天清洁、空调能正常使用”都是底线要求。对景区而言,物业服务的标准化,是让游客在不同景区都能获得“稳定的基础体验”,减少因服务漏洞导致的负面评价,为景区联营品牌建立“可靠”的认知标签。
历史文化景区: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景区核心文物的3分钟讲解词(标准化),同时提供“AR导览设备租赁”服务(特色),满足游客深度了解历史的需求;
亲子主题景区:要求工作人员主动为带儿童的游客提供“婴儿车租赁指引”(标准化),同时设计“亲子互动任务卡”(特色),如“寻找景区内的3种卡通形象并拍照打卡”,增强家庭游客的参与感;
为何是大型文旅集团?标准化背后的“资源与能力壁垒”
景区服务标准化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与运营管理能力支撑——这恰恰是大型文旅集团的核心优势。对中小型景区而言,单独搭建标准化体系成本高、效率低;而大型文旅集团可通过“品牌化抓手”,将标准化服务转化为“联营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规模效应与品牌溢价。
1.资源整合:降低标准化的“边际成本”
标准化体系的搭建,需要前期投入大量成本:制定标准需要专业团队(如服务设计、物业管理专家)、落地标准需要培训员工(如统一的服务礼仪培训)、监督标准需要技术支持(如智慧景区系统实时监控)。对单个景区而言,这些成本难以分摊;但大型文旅集团可通过“资源集中化”,将成本分摊到多个联营景区,降低边际成本。 例如,集团可组建“景区服务标准化中心”,一次性完成安保、保洁等基础服务标准的制定,再向旗下所有景区输出;可建立“集团级培训学院”,统一培训服务人员,避免各景区重复培训;还可投入智慧化系统(如物联网监控、游客反馈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所有联营景区的服务质量监督——这些投入,对单个景区是“沉重负担”,对集团则是“可复用的资产”。
2.品牌化赋能:让标准化服务成为“信任符号”
游客选择联营景区,本质是选择“可预期的体验”。大型文旅集团通过“服务品牌化”,将标准化服务转化为“品牌信任资产”——当游客在A景区体验到优质的安保、整洁的环境、贴心的咨询服务后,会自然认为同集团的B景区也能提供同等水平的服务,这种“信任传递”正是联营品牌的价值所在。
3.灵活调整:在标准化基础上适配“游客需求变化”
回归消费逻辑:标准化服务如何破解“旅游大不易
结语:从“资源驱动”到“服务驱动”,景区联营化的未来已来
(张功赞:世界旅游研学组织特聘专家、中景职联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