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 4 月的重庆万州,长江三峡的春潮刚漫过堤岸,280 名中学生的科考背包里,已躺着九江方诚国际旅行社准备的青绿色主题定制套装 ——《湿地生物科考手册》用手绘图解标注鄱阳湖动植物分布,水质检测套装按 “采样 - 检测 - 记录” 流程分装,280 套工具包内还附了生态观察记录表,封皮烫印 “鄱阳湖科考定制” 字样,像份带着草木香的探索邀约。10 天的鄱阳湖、湿地公园 “湿地生物科考” 主题游,便从这套浸着自然气息的装备开始。
鄱阳湖:湖面科考里的生态密码
清晨的鄱阳湖湿地码头,生态专家陈老师(深耕湿地保护 12 年,参与过鄱阳湖生态监测项目)正教同学们调试水质检测套装:“手册第 8 页有‘水质检测步骤’,先用量筒取 50 毫升湖水,再滴 3 滴 pH 试剂,摇晃后对照比色卡 —— 就像给湖水‘做体检’,每一步都要精准。” 中学生们蹲在湖边,青绿色套装的工具包在阳光下展开,有人小心地将水样倒入试管,有人举着比色卡比对:“我测的 pH 值是 7.2,和手册上的‘健康水质标准’一样!”
“现在分组观察浮游生物,” 陈老师分发显微镜载玻片,“手册第 15 页有‘常见浮游生物图鉴’,你们用吸管取少量水样,滴在载玻片上,就能在显微镜下看到‘水中小世界’。” 有个女生突然惊呼:“我看到水藻了!还有会动的小虫子,和图鉴里的轮虫一模一样!” 正午的阳光透过湖水,落在同学们专注的脸庞上,检测数据在手册上慢慢填满,成了最珍贵的 “科考笔记”。
傍晚的 “鸟类追踪” 环节,陈老师带着大家举着望远镜:“手册第 22 页有‘鄱阳湖春季候鸟名录’,现在能看到白鹭、斑嘴鸭,你们注意观察它们的觅食方式 —— 白鹭用喙戳水,斑嘴鸭扎进水里找食,这是它们适应湿地的生存技能。” 同学们沿着湖岸行走,有人在手册上画下鸟类的姿态,有人记录发现的数量,湖面的晚风里,满是探索的雀跃。
湿地公园:草木间的生态探索
湿地公园的植物观测区,陈老师指着一片茭白田:“这是湿地的‘净化小能手’,手册第 28 页说它能吸收水中的氮磷,改善水质 —— 你们可以用检测套装测一下田边和远处湖水的水质,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立刻分组行动,有的采样,有的记录,很快发现茭白田边的水质更清澈,检测数据也更优:“原来植物真的能‘净化’湖水!”
“土壤采样要注意深度,” 陈老师示范用小铲子挖取 10 厘米深的土壤,“手册第 35 页有‘湿地土壤类型表’,你们观察土壤颜色和颗粒,判断属于泥炭土还是沼泽土。” 有位男生捧着土壤样本:“颜色偏黑,摸起来软软的,应该是泥炭土!” 陈老师笑着点头,还教大家用 pH 试纸测土壤酸碱度,手册上的知识点,在亲手操作中变得鲜活。
午后的 “生态小课堂” 设在湿地科普馆,陈老师用模型演示 “湿地生态链”:“手册第 42 页的‘生态金字塔’,从水生植物到鱼类,再到鸟类,少了任何一环都不行 —— 就像你们检测的水质,影响着所有生物的生存。” 同学们围着模型讨论,有的结合白天的检测数据谈发现,有的提出保护湿地的小建议,科普馆里的笑声,比窗外的鸟鸣还热闹。
科考路上的贴心保障
每天出发前,旅行社工作人员都会检查水质检测套装:“试剂有没有过期、比色卡是否完整,都要逐一核对,保证同学们的检测结果准确,就像给科考装备‘做晨检’。” 大巴上,陈老师会提前讲解当天任务:“手册第 50 页有‘每日科考清单’,采集样本时不能破坏植物,检测后要把工具归位 —— 科学探索既要认真,也要有责任心。”
住的民宿靠近湿地公园,房间里特意准备了 “科考角”:“桌上放着放大镜、标本夹,还有烘干标本的小台灯,晚上你们可以整理白天采集的植物标本,手册最后一页有‘标本制作指南’,不会的随时问我,” 民宿老板笑着说,“餐厅的饭菜也考虑了你们的口味,清淡又有营养,保证每天有精力探索。” 有位同学的检测试管不小心打碎了,工作人员立刻拿来新的:“别担心,套装里有备用工具,不影响明天的科考。”
离别的那天,每个中学生的背包里多了亲手制作的湿地标本集、填满数据的科考手册,还有陈老师签名的 “湿地小卫士” 证书。大巴驶离九江时,同学们隔着车窗回望鄱阳湖的湖面与湿地公园的草木,青绿色的科考套装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把湿地的生机装进了行囊。其实不用多言,水质检测时的专注、发现生物时的惊喜、老师的耐心指导,早把这段主题定制游变成了一次 “自然课堂”,让 280 名中学生带着对湿地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回到校园,继续探索自然的奥秘。
下一篇:盛宇蓝:跟着小盛打卡七宝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