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雄踞华北,自古被誉为华夏脊梁。太行山脉在河北境内绵延四百余公里,纵贯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五市,以雄奇险峻之姿、厚重人文之蕴,书写着一部山河与热血交融的壮丽诗篇。
近年来,河北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太行山文化旅游带建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从“靠山吃山”到“绿富双赢”的转型,这座英雄山脉焕发出崭新的时代魅力。
立体交通 多维饱览壮美太行
秋日的晨曦穿透云层,温柔地洒在邢台前南峪的停机坪上。一架深蓝色罗宾逊R44直升机引擎开始低鸣,桨叶缓缓转动,等待着今天的第一批乘客。“以前太行山只能开车盘绕而上,现在竟然能飞上云端俯瞰!”摄影爱好者李扬一边检查设备,一边兴奋地说。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昔日行路之难,反衬出太行天险之奇。亿万年地质变迁,雕琢出丹崖叠嶂的嶂石岩地貌、深邃峡谷与巍峨峰墙,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如今,交通巨变打破山阻隔阂,“空中走廊”与“地面动脉”并行,让太行之美变得可触可感。
遥拍太行肌理。人民网 席彪摄
“太震撼了!”刚刚结束飞行的李扬难掩激动,“从空中俯瞰,层峦叠嶂,抗大陈列馆的红旗与古朴的村落点缀其间,抗大路宛如一条彩色丝带在群山间蜿蜒穿梭。壮美太行,果然名不虚传!”
与此同时,一列名为“抗大号”的红色旅游专列穿行山间。“乘客坐在车厢里,窗外是流动的太行画卷,车内的精心陈列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光荣历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讲解员吕女士介绍。
从空中直升机俯瞰,到地面专列穿行,多维交通体验重构了太行的打开方式,使游客得以在俯仰之间,全方位感受太行风物、重温红色记忆。
精神永续 沉浸体验峥嵘岁月
游客在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体验情景剧《黎明之前》。刘臻摄
“抗战到底,抗战到底!冲啊……”在邯郸市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红色记忆小镇里,10多名身着灰色军装的“新兵”正参演情景体验剧《黎明之前》。来自石家庄的大学生王浩激动地说:“穿上军装、高声呐喊的那一刻,我仿佛真的回到了烽火年代。”
太行的魂魄,不仅蕴于山水,更铸于血与火的历史。这里曾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驻地,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率领军民英勇抗战。如今,游客可在旧址列队训练、持枪投弹,亲身体验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这种‘沉浸式思政教育’,能让观众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情,更加深入地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副馆长王翔翥说。
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以下简称“抗大”)总校迁驻浆水镇,坚持敌后办学。如今,走进抗大陈列馆内,VR眼镜让抗大学员与浆水乡亲们热情交谈的场景就在眼前;模拟的风、雨拍打着身体,让人仿佛回到了“抗大在浆水”的峥嵘岁月。
创新技术手段与体验模式的融合,提升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据统计,近期,邯郸红色记忆小镇的游客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37%以上;邢台抗大陈列馆每天参观人数超过两千人,游客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三成多。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让太行山里的英雄故事“活”起来,持续焕发感染力和凝聚力。
业态融合 赋能乡村新韵
邢台英谈村的太行民居。人民网 席彪摄
秋日的邢台英谈村,石房错落,石板路蜿蜒,河畔鲜花点缀。
走进一家名为“上喜旅拍”的旅拍店,不少游客正在店里做造型、选衣服。“我们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还提供旅拍服务。开业一个月来,日销售额近万元。”老板逯怀峰笑着说。
英谈村半山云舍精品民宿。人民网 席彪摄
依托该村独特的村庄古貌拓展旅游业态,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现在对外营业的38套客房,入住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随着业态的增加,游客逐渐增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每户年均增收3至5万元。”英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路志勇介绍。
太行儿女以智慧与汗水接续奋斗,书写乡村振兴新篇。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通过发展果园观光、采摘体验和苹果深加工,将一颗苹果做成了融合农业、旅游、康养的大产业,每年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邯郸涉县王牌镇依托河北省级非遗项目“涉县剪纸”将非遗与旅游结合,建立非遗工坊、开发文创产品,让老手艺成为致富新路……“旅游+”正持续赋能产业振兴,绘就一幅“山水塑形、人文铸魂、产业赋能”的太行新画卷。
“河北整合文旅资源,拓展旅游与农业、商贸、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推动太行山旅游从‘观光打卡’向‘深度体验+产业融合+品牌增值’全价值链升级。”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荣丽表示。
今日之太行,山河壮美如画,精神薪火相传,产业蓬勃兴旺。这条“华夏脊梁”正于新时代昂然挺立,展现出城乡焕新、民生丰盈的生动实践。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