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旅行商代表体验“北京新发现”入境游十大主题线路,亲手制作故宫同款琉璃瓦。 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文物和古建筑把这座城市的历史串联了起来,整个过程像是在阅读一本书。”行程刚刚结束,法国游客奥蕾莉便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平台分享了游览体验。今年6月,原本计划常规游览北京的奥蕾莉,在预订行程时偶然看到北京市推出的“北京新发现”入境旅游十大主题线路,其中文物主题的“中轴新韵·市井寻味之旅”吸引了她的目光,当即修改了计划,为此在北京多停留了一天。
“以前逛文物景点都是零散的,这次跟着主题线路走,不仅行程更有意思,还能系统、集中地了解北京历史文化。”奥蕾莉告诉记者,这种旅游方式让她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性。“下午在天坛祈年殿了解了中国古人对农业和幸福的理解,晚上到前门大街看到满街的游客和热闹的店铺,突然觉得,这不就是古人期盼的美好生活在现代的呈现吗?那种穿越历史的感觉太奇妙了。”
更让奥蕾莉惊喜的是,这次北京之行还给了她新的灵感:“巴黎也是一座依中轴建设的城市。我回去后准备为家乡也设计一条‘中轴线主题游’路线,这种旅游体验方式值得推广。”
外国游客能如此便捷地通过文物感受中国文化,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支持。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了入境旅游向个性化、散客化发展。为此,北京在经典旅游线路中融入更多元的文化体验,包括博物馆参观、艺术空间探索和文博半日游、一日游特色产品包,同时配套多语种讲解、无障碍支付等便利化举措。
除了单个城市的文物主题游产品持续创新,多地联动推出的跨地域文物主题游线路也逐渐打开了市场,成为许多外国游客的新选择。作为我国文物主题游径首批试点,“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自启动以来,已涵盖四川、湖北、广东、海南等10个省份的15座城市,受到参与体验的外国游客好评——“一趟逛不完,下次接着来”“有一种苏轼跨越时空和我们分享中国哪里好玩的感觉”。
“这种大体量的项目对外国游客而言可能意味着全部行程只能选择这一个,因此,我们需要更好的产品设计,让游客对产品有更多的了解和信任。”“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针对外国游客特点,精选了更具代表性、体验更丰富的打卡点位,并通过“你好!中国”“天涯共此时——中秋诗会”等海外文旅推广活动进行宣传。
四川大学教授舒大刚认为,这种跨域文化传播的创新尝试强化了地区联动,发挥了城市和点位间的聚集效应,有助于打造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标识,推动更多相对小众的宝藏旅游目的地进入外国游客的视野。
“我有一种在上海看‘金字塔’比在埃及看金字塔更真实的感觉。”2023年,初到中国的埃及留学生拉斯米,在上海偶遇“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深度沉浸探索”展览,大受震撼。此后,他便经常关注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探索。两年来,拉斯米体验了三星堆VR考古发掘、大足石刻8K球幕电影等文博数字项目。“中国在这个领域发展很快,现在连冰箱贴这样的文创产品都接入了AR科技,让我这个原本对历史文物不太感兴趣的门外汉也成了文博迷。”如今,拉斯米在打卡文博场馆时,常遇到外国面孔,“大家都被这种新奇的方式‘圈粉’了”。
推动科技成为入境文物主题游的新引擎,正成为各地文旅部门的共识。8月25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等联合举办2025年上海市文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对接交流会,数字孪生博物馆、数智导览机器人等文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正式发布并举行签约仪式。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助科技力量,让AI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超级翻译”,为外国游客带来更丰富、更深入的文化体验。
当下,我国在文物阐释、展示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非遗展演、体育赛事,不断丰富入境游产品供给。外国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和护栏外的拍照,而是希望触摸历史,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各种深度体验项目应运而生。这种从观看到参与的转变,让外国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建立更加深厚的情感联结。
2025年9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