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各地文旅热潮不断,“网红古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动辄几十亿投入,政府主导、资本跟进,看似是多方共赢的大生意。
但现实却很骨感:很多人造古镇刚开业就门可罗雀,有的甚至还没迎来游客就宣告破产。
最典型的是张家界大庸古城,背靠顶级旅游资源,四年亏掉七个亿,最终走向破产重整。这样的失败并非孤例,而是普遍现象。
本应展示地域文化、带动经济的人造古镇,如今沦为拍照打卡的“空壳景点”。
这是文化的堕落,还是资本的狂欢?这样的“繁荣幻影”,我们真的该鼓掌吗?
走进一个人造古镇,再走进第二个,第三个,眼前的景象几乎没差。
白墙黛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招牌、统一制式的小吃摊,“文创产品+假古人+民俗演出”组合包,一眼望去全是熟悉的套路。
这些仿古元素本该承载文化记忆,如今却成了廉价“快消品”。
不论你是在贵州、江西、还是四川,走进这些所谓的“古镇”,卖的是一样的麻花、一样的冰粉、一样的臭豆腐,连摆摊的大妈说的台词都差不多:“小哥哥来尝一下,这个是我们特色!”
可问题是,这种“特色”早就遍地开花、毫无新意。
游客不是傻子,来三次五次之后,谁还愿意掏钱体验“复制粘贴”的文旅流水线?
开发商为了追求回本快,照搬照抄其他“成功古镇”的模版,一味模仿丽江、仿乌镇、效仿平遥,却从未认真思考自己这片土地到底有什么文化?什么是独一无二的地方基因?
于是,原本可能有机会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古镇,最终变成了不伦不类的商业景观。
“北方小镇硬拗南方江南风”,“川渝山地搞希腊蓝白风”,还有中式园林中突然出现欧式凉亭……这是什么?这是文化上的迷失,是设计者审美的荒漠。
真正的古镇,是有生活气息的,是“活着的文化”。老街上有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有洗衣做饭的烟火味,有街坊邻里熟络地打招呼的真实场景。
而人造古镇呢?原居民被“迁走”,生活痕迹被清理干净,换上统一着装的“演员”假扮古人,表演拉洋片、吟诗作对、古风游园。这不是文旅,是大型cosplay秀场。
游客想要的不是穿越剧,而是真实的文化体验。但如今的人造古镇,却被一刀切地打造成“游客专属”的游乐园。
文化被表演化、生活被景观化,这种割裂感越来越强烈,游客自然会觉得“假、尬、空”。
尤其是有些古镇为了“添点历史感”,干脆杜撰神话故事,凭空造个“传说”,结果漏洞百出,游客一眼识破,体验感瞬间崩塌。
更糟糕的是,当这些“假文化”被揭穿、被传播,就会对整个文旅行业的信任感造成沉重打击。
一旦游客觉得自己被“套路”了、被骗了,他们不仅不会再来,还会在社交平台上疯狂吐槽,这对于一个本就靠口碑驱动的旅游项目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谁在推动这些“泡沫古镇”拔地而起?答案是:资本。背后是一笔笔巨额投资,一份份招商引资协议,一套套“漂亮”的商业规划书。
这些古镇并不是为了传承文化,而是为了圈地融资,为了炒作地产项目,为了制造短期政绩。
“旅游+地产+文创”的组合,听上去很美,但核心不过是资本的逐利逻辑。
古镇还没建完,商铺早就售罄;游客还没到来,营销已经铺天盖地。
开业之初,人造古镇靠直播带货、短视频种草一夜爆红,热闹不过三五个月,之后便陷入死寂。
游客不来,商铺关门,开发商迅速抽身,留下的却是政府背负的债务和一座空荡荡的“文化废墟”。
比如大庸古城,号称斥资24亿打造的“顶级文化IP”,结果三年亏掉五个亿,2024年上半年门票只卖了两千多张!
投资打水漂,基础设施烂尾,政府无奈收场。这种“拔苗助长”的开发模式,不但没有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反而成了城市发展的包袱。
谁来为此买单?是当地的财政,是城市的土地,是原本可以用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上的公共资源!
文旅产业不是演一场戏,不是搞一个短视频,而是要在长期中经营文化的厚重。乌镇之所以成功,不是靠外壳,而是靠内容。
戏剧节、互联网大会、国际艺术节……它把文化内容做成了吸引力,让古镇成为了一种“精神目的地”。
而沙溪古镇坚持“修旧如旧”,保留原始生活形态,让游客真正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节奏,这才是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一个成功的古镇,应该是文化、生活、经济的有机共同体。它的建筑要讲故事,它的街巷要有温度,它的人群要有记忆。
文旅不能只靠一时的热度,更不能靠一纸虚幻的PPT策划书。如果只想着割韭菜,最终只会把整个行业推向深渊。
而如今,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人造古镇,已经成为城市的伤疤——占着最好的地段,却变成最冷清的地带;投入了最多的资源,却收获最差的口碑;承载了最多的梦想,却留下了最多的失望。这种文旅“泡沫”,我们还能再吹多久?
未来的文旅,必须回归初心:挖掘本地文化、尊重原生态生活、提升游客体验感,让旅游成为文化传承的路径,而不是商业炒作的工具。
别再让“古镇”这个词变得空洞无力,别再让我们用几百年的文化做几个月的热搜。真正有灵魂的古镇,才值得我们为它驻足、停留、怀念。
人造古镇的集体退潮,不是偶然,而是文旅产业长期“重壳轻魂”、追求短期回报、忽视文化根基的恶果。它们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不能被复制,真正的旅游不能靠包装。
文旅的发展,不能靠一时风口,更不能靠“造假”出圈。
我们需要的是文化自信,是对土地与人民的尊重,是从生活中长出来的旅游产品,而不是PPT里设计出来的舞台布景。
你怎么看这些一地鸡毛的人造古镇?你愿意为“假的文化体验”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