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出现的陪爬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网友了热烈讨论,其中不少网友戴着有色眼镜去看。
最近,峨眉山陡峭的台阶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陪爬队员。从网传视频可见,多数陪爬队员为男性,与女性游客互动频繁:有的拉手助力攀爬,有的在游客体力不支时背、扛甚至抱着前行,休息时还会扇扇、捏腿放松。
峨眉山全程徒步超 27 公里,海拔落差大,金顶海拔达 3079 米,对游客体力耐力考验极大。也正因如此,陪爬职业应运而生。目前,峨眉山已有多个 “陪爬” 团队,从业者约 50 人,多为热爱户外运动的 95 后,男性占多数,也有女性加入。
陪爬价格按路线和登顶时间浮动,每人 500-1200 元。除陪同爬山外,团队还提供冲锋衣、登山杖、头灯等 20 多种物资,甚至包含无人机拍摄、登顶奖牌、免费代背背包等特色服务。
其实,不只是峨眉山,其他不少名山景区都有陪爬服务,比如泰山。陪爬服务反映出现在旅游消费市场的重大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不再只是简单地去景点看看,游客对旅游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更看重个性化、多样化和有品质的服务。
陪爬服务的兴起,正是准确抓住了市场需求的这种变化,给那些想挑战峨眉山,但在体力、安全或心理方面有顾虑的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对陪爬队员来说,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辛苦付出,为游客创造了价值,同时也赚到了相应的收入。以 26 岁的陪爬队员费先生为例,他之前做过好几份不同的工作,加入陪爬团队后,旅游旺季的时候,只要每个月多辛苦一点,收入就能达到 1 万多元。
从这个角度看,这无疑给了他一条新的职业发展道路,陪爬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让就业结构更加多样。
不过,作为一种刚出现不久的新事物,陪爬行业在发展初期也暴露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服务边界不清晰。现在,关于陪爬服务的具体内容、服务过程中肢体接触的合理程度等关键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和规定。
这就导致在实际服务中,陪爬队员不知道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行为,很容易让公众产生误解和质疑。比如,有些陪爬队员和游客之间过于亲密的举动,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正常的服务,还是存在 “擦边” 的嫌疑。
另外,陪爬行业还面临着没有准入门槛的问题。因为没有统一的资质审核和认定机制,任何人都能轻易进入这个行业,导致从业者的素质有高有低。
有些陪爬队员可能没有扎实的野外生存技能、应急救护能力,服务意识也不好,这无疑会给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旅游体验带来潜在风险。而且,在安全保障责任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划分。一旦陪爬过程中发生意外,很难确定该由谁来负责,游客的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从法律层面来说,虽然现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禁止陪爬这个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陪爬服务可以不受法律监管。陪爬服务属于 “陪伴经济” 的一种形式,具体的服务行为必须严格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
比如,陪爬队员在服务时,应该和客户签订详细的书面服务协议,同时,为了降低潜在风险,陪爬队员还应该为自己和客户购买合适的商业保险。另外,陪爬队员在为异性游客提供服务时,尤其要保持专业和尊重的态度,坚决避免不必要的肢体接触,切实保护游客的隐私。
对监管部门来说,面对陪爬这种新兴业态,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监管作用。尽快建立职业培训和认证体系,给陪爬队员提供系统、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游客权益的前提下,推动陪爬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