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场馆赛后惠民开放获好评:体育遗产焕发新生机
杭州亚运会虽已圆满落幕,但亚运场馆的“后半篇文章”正以另一种形式续写精彩。自赛事结束后,杭州及周边地区的亚运场馆陆续向公众开放,通过多元化运营模式和亲民惠民政策,迅速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文化体验的新地标。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大型体育场馆资源,更以实际成效回应了“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承诺,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场馆转型:从赛事专属到全民共享
杭州亚运会共建设56个竞赛场馆,其中新建场馆12个、改造场馆36个。赛后,这些场馆并未陷入“闲置困境”,而是通过“一场一策”的改造方案,迅速完成从赛事功能向民生服务的转型。例如,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在保留专业泳道的同时,增设儿童戏水区和健身区域,日均接待市民超2000人次;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则将部分看台改造为露天篮球场,夜间开放至22点,成为周边居民的“夜生活打卡地”。
“以前觉得亚运场馆是‘高大上’的存在,现在周末带孩子来学游泳,价格比商业泳池还便宜。”家住滨江区的市民王女士感慨道。据统计,杭州亚运场馆开放后,累计接待健身群众超500万人次,举办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3000余场,真正实现了“亚运红利全民共享”。
科技赋能:智慧场馆提升体验感
在惠民开放过程中,杭州亚运场馆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智慧体育”新场景。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引入AI体测系统,市民通过扫码即可获取个人运动数据报告;黄龙体育中心升级“一场多馆”智慧平台,实现线上预约、停车导航、急救响应等一站式服务;钱塘轮滑中心则利用5G+VR技术,推出虚拟滑行体验项目,吸引众多青少年参与。
“科技感十足的场馆让运动变得更有趣。”大学生小李表示,他经常和同学来亚运场馆打卡,“这里不仅有专业设施,还能通过智能设备记录运动成绩,和朋友比拼很有动力。”
多元运营:激活场馆“造血功能”
为确保场馆可持续运营,杭州探索“公益+市场”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低收费开放等方式,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开发体育培训、文化展览、商业演出等业态。例如,杭州电竞中心与多家企业合作,推出电竞主题研学活动;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结合周边山水资源,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年营收突破千万元。
“场馆赛后利用是世界性难题,杭州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通过精准定位需求、创新运营模式,亚运场馆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民生答卷:亚运遗产助力城市发展
从“亚运标准”到“民生温度”,杭州亚运场馆的惠民开放,不仅满足了群众对高品质体育空间的需求,更成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场馆周边新增商业配套面积超50万平方米,带动就业岗位2万余个;亚运文化主题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拉动消费数十亿元。
“亚运会闭幕了,但亚运带来的改变仍在继续。”杭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场馆服务,推动更多亚运成果惠及民生,让“后亚运时代”的城市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