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申
文旅圈的某个朋友放言:“不到十三陵,就等于没到过昌平。”这话多少有些夸张,至少游览过居庸关、银山塔林等昌平名胜的朋友,就不会完全认同。但十三陵确实是昌平区最大的一张名片。如果没有十三陵,明代的昌平县衙机构,或许不必从旧县迁往永安城(也就是今天的昌平城区);朝宗桥等通往陵区的河道桥梁也不必修造;为明清时期帝后提供歇脚之处的巩华城及行宫,也不会出现;元代之后逐渐收缩的白浮泉一带,亦不会重新得到重视。总而言之,有了十三陵,昌平区的名胜古迹增添了多一半。
到过十三陵的朋友,或许会对陵区入口处的大石牌坊、大红门、神道留有深刻印象,更会对长陵的祾恩殿、定陵的地下宫殿印象深刻。除此之外,游人们似乎就很少关注十三陵的其他地方了。
前不久,笔者带领30多位资深文史爱好者驱车前往十三陵,把神道、长陵、定陵以外的整个皇陵核心区域游走了一番。此次行程的起点,是位于陵区东部的德陵村(神宫监所在地);终点,则是位于陵区西部悼陵监村的思陵。一天时间行车观陵、徒步探陵下来,整整6个小时,行程约33公里。
德陵
拥有十三陵最完整的神宫监
为何要以德陵村为起点?因为那里拥有十三陵最完整的神宫监。而这所谓的“神宫监”,乃是明代帝陵中特殊的管理机构。明代的陵寝管理,具体是由宦官承担的。根据《明史》记载,在皇陵区域内,是由神宫监、卫、署、陵户共同组成的。作为各陵最高管理机构的神宫监,则掌控着本陵区的各项事务。清代以后,随着机构的撤销,原来的神宫监所在地,渐渐成为村落。十三处神宫监内的绝大多数建筑,除了围墙、大门、照壁等部分残留外,基本上消失或被改造。
看罢德陵的神宫监,转去看看尚未开放的德陵。德陵,是明朝倒数第二位皇帝、天启帝朱由校之墓,里面埋葬着朱由校与皇后张氏。而今,由于德陵附近出现了民众公墓,使得进出德陵的路况比较好。虽然陵区未开,但已经修复、颇具气势的德陵神道桥、陵门前的神功圣德碑、陵门、明楼宝城等,皆可从外围参观。
永陵
论规模十三陵中位居第二
离开德陵,驱车或徒步前往临近的永陵,用时都不会太久。永陵村内,也保留着永陵的神宫监大门、照壁、围墙等,但貌似不够完整。出村不远,便是永陵的神道,断断续续的,但基本保持原貌。永陵的墓主人是被称作“道君皇帝”、也是明代在位时间第二长(45年)的嘉靖帝朱厚熜。
有明一代,只有三四位皇帝的陵墓是在生前开始建造的。其中,待建造多年之后形成庞大规模者,便是永乐帝的长陵、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这三座陵,也成为十三陵中规模前三位的大陵。还有一处“景泰洼”,也是大陵,本应埋葬景泰帝后,可惜未曾建成便被毁弃。
与以前的帝王墓相比,永陵增加了外罗城、改砖木结构的明楼为全砖石结构(所以能够一直保留至今)、将享殿更名为祾恩殿等,处处彰显嘉靖帝的创新之处(或可视作“标新立异”)。如今,这座陵墓的大门已经徐徐打开,迎接八方来客。
景陵
最为神奇之处是想进去必须先进长陵村
离开永陵,一路向西。行车不远,便是与永陵反差颇大的景陵。景陵是座颇为精致的“小陵”,其最为神奇之处,是入景陵必须先进长陵村,也就是昔日的长陵神宫监,而景陵的神宫监又隔着长陵神宫监。
为何与自己管理的陵区遥遥相望?或因景陵的墓主人、明初最有作为的宣德帝厉行节俭,使得陵区依附在长陵一侧。由于长陵所辖范围太大,导致长陵神宫监挡住了景陵的“出路”。如今的景陵,正在进行着最后的修缮,不久的将来,它或许就会敞开大门迎接远客了。
献陵
目前未开放但精致的三座桥、陵门等是绝佳的取景地
离开景陵,过长陵不入,再往西就是献陵。之所以要“忽略”长陵,在于其名气太大,以致成为参观十三陵的首选名单。长陵的名气,除了此地是十三陵的祖陵、永乐帝朱棣的陵墓之外,还因这里留下了十三座陵寝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享殿(嘉靖年间一律更名为祾恩殿)。这可是京城内外为数不多的一座明代楠木大殿。
正是因为长陵的名气太大,以致它身边小得多的景陵、献陵,如“灯下黑”一般被遮挡进阴影里。献陵的墓主人是永乐帝的儿子、十三陵的第二座陵墓主人洪熙帝朱高炽。献陵目前也未开放,但精致的三座桥、陵门等,都是取景的绝佳选择。
自献陵一路向西,帝王几乎是按照辈分、在位的前后顺序来埋葬的(只有一个例外)。献陵以西,是“唯一例外”的庆陵。接下来,便是洪熙帝的孙子正统帝朱祁镇的裕陵、正统帝之子成化帝朱见深的茂陵、成化帝之子弘治帝朱佑樘的泰陵、弘治帝之子正德帝朱厚照的康陵。这其中,乱入了一座庆陵,墓主人为万历帝之子泰昌帝朱常洛。
其实,从最初的选址来看,朱常洛本不该埋葬于此。这是因为,在这里首先建陵者,是宣德帝的另一个儿子——景泰帝朱祁钰。景泰帝建造陵墓玄宫的时间,为景泰七年(1456)。此时,正值景泰帝的皇后杭氏离世。一年之后,景泰帝本人病重,且被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赶下台。重新复位的朱祁镇,除了更改年号为“天顺”,处死名臣于谦外,还铲除了景泰帝建造的玄宫。后来,这里被称作“景泰洼”。
天顺帝(成化帝)既不愿意使用景泰帝的陵区,又要与父祖的陵寝相近,于是建陵于“景泰洼”以西,从而在天顺(正统)帝的裕陵和洪熙帝的献陵之间,留下了一块风水不错的洼地。百余年过后,由于十三陵一带的风水宝地基本用尽,加之万历帝之子、在位仅一个月的泰昌帝朱常洛突然崩逝,这块“景泰洼”便重新派上用场,成为了泰昌帝的庆陵。唯一遗憾的,是这座皇陵夹在两座年代相去不远的祖先陵墓之间,显得十分突兀。
昭陵
最值得看的是其首创的月牙城
赶上天气尚好的时候,自献陵起,一路徒步到泰陵、康陵,或是绝佳的选择。这一路的路况极好,道路两侧的古树众多,沿途不远,便见神功圣德碑或神道桥。每每遇到一座“陵村”,不远处都会对应着一座皇陵。逛到康陵,日已正中,人影难觅,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康陵的“春饼宴”,或悼陵监村的“烙糕子宴”,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还有长陵的“饸饹宴”。
吃罢午餐,继续上路。下一个去处,便是挨着定陵的昭陵。之所以略过定陵,原因与长陵一致。只不过,长陵的看点是“地上宫殿”,而定陵的看点则是“地下宫殿”。
昭陵是上世纪80年代末修复的一个“低调”陵寝。由于名气不大,门票也不算贵。但要全面了解一座明代皇陵,这里却是不错的选择。起初,昭陵是被嘉靖帝看中的,他想把自己的父亲兴献帝与母亲蒋太后埋葬在这里。为此,嘉靖帝专程南巡湖北钟祥的显陵(兴献帝墓)。后来,他改变主意,于北京葬母,在钟祥埋父。待他又把天寿山视察一番后,觉得此地的风水不及显陵,于是又将母亲的灵柩迁至显陵,之前预备好的墓地就被闲置了下来。当然,嘉靖帝所选的陵墓,要比此地好得多(那便是前面去过的永陵)。待嘉靖帝的儿子、隆庆帝朱载垕离世,由李太后等人做主,将其埋在曾为自己爷爷奶奶准备的昭陵陵区内。
昭陵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修复的陵园,其建筑布局和修复工程对研究明清陵寝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其中最值得看的,是其首创的月牙城,亦称哑巴院。
思陵
造化弄人帝王墓与太监墓相伴
离开昭陵,沿着环陵道路行车,十几分钟之后便进入万娘娘坟村。这里有成化帝眷恋一生的贵妃万贞儿墓。目前,万贞儿墓的前半部开放,成为当地休闲、娱乐的小小中心。
经过此墓,继续行车,万历帝所宠爱的郑贵妃墓、嘉靖帝几位妃子和太子的墓相继出现。此时,车已行至悼陵监村。所谓的“悼陵”,并不是十三陵以外的新陵。这里曾经的墓主人,是被嘉靖帝惊吓而死的陈皇后。待陈氏死后,嘉靖帝追谥其“悼灵皇后”,墓地也称“悼灵皇后墓”。有意思的是,嘉靖帝把皇后埋在一处,自己却另选墓地。多年之后,陈皇后被迁葬永陵。
悼陵监村内,还有十三陵的最后一陵(也是清军入关后修建完成的明皇陵),便是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崇祯帝活着的时候,发觉天寿山一带没有风水绝佳的地方了。他的目光,曾投向河北遵化,谁能料想,大明王朝会终结在他的手里,他本人也自缢于景山。于是,埋葬末代皇帝的工作就只能草草进行。
崇祯帝的安葬之处,原本是他给自己爱妃田氏选择的坟地,归于悼陵监管辖也是顺理成章。结果,崇祯帝本人也被安置于此,这或许是造化弄人吧。而距离思陵不远处,还留下一座太监墓(十三陵中难得的太监墓)。此墓的主人,就是陪伴崇祯帝走向人生终点的王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