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部门的人际关系一直“功能正常”。
没有明显的矛盾,也不太交流情绪。每个人各自高效工作,完成指标,下班默契地离开。
所以当公司高层决定组织一次三天的新加坡团建时,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真的有必要吗?
毕竟从表面看,我们是一个已经“协作顺畅”的团队。可或许正是这种过度理性的表面,让我们忽视了——团队之间,还有“温度”的空间。
而这次短短三天的新加坡定制行程,就悄悄地、意外地,把一些原本“冷静”的关系拉近了。
【不走“旅行社模板”的定制行程】
说起团建,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统一T恤、游戏打卡、拉练喊口号。但我们这次的安排,完全不同。
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合作方——新加坡金溪旅行社(G K TRAVEL PTE LTD)。
在行程规划前,他们并没有直接发报价单或套餐清单,而是先认真了解了:
然后他们说了一句让我们印象很深的话:
“好的行程,不是安排多少活动,而是设计合适的节奏。”
于是,我们收到了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案,但正因为不特别,才让这次出行,变得刚刚好。
【节奏松弛,氛围自然】
第一天,我们抵达新加坡后,没有任何会议或安排。
只是住进一间市区边缘的精品酒店,之后一起前往一家本地餐厅共进晚餐。
没有主持人,没有发言,也没有流程。
饭后,一位资深同事自然而然地提议去河边走走,于是我们一行人沿着克拉码头散步,聊着从没说过的话题——有的是孩子的升学问题,有的是疫情后生活变化,有的则是对这次出行的“小担忧”。
没有人组织,但大家竟然自然地走在了一起。
第二天的行程,是城市文化探索任务。旅行社提前为我们设计了5个小组任务,每组都必须去完成不同的文化任务:采访摊贩、拍下老建筑细节、做一份现场速写。
这些任务看似简单,却迫使我们必须合作。
平时只在线上配合的同事,不得不一起走街串巷,互相帮忙做记录。过程中甚至还有小小争执,但最终在一顿海南鸡饭中握手言和。
我们发现,有些距离,是必须一起“走过路”的时候,才慢慢消融。
【真正打动我们的,是无声的服务】
整趟行程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旅行社的存在”。
但每一个时间点,该有人出现的,他们总是在前一步。
餐厅已经摆好名字卡牌,雨天前司机已经把雨伞备在车上,行李提早送达酒店房间,第三天离开前每人收到一张写着中文祝福的明信片。
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那位协调员——小王。
他没有刻意引导我们做什么,但在大家迟疑或需要时,总静静地在身边。
例如有同事不想参加城市任务,他并没有强迫,而是轻声说:“那我带你去周边安静的地方走走。”
那天傍晚回来时,这位同事说:“其实今天是我生日。他这样陪着,我挺感动的。”
这句看似随意的话,我们谁都没有回应,但所有人都记住了。
【变化,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
我们回来之后,部门的氛围确实没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
可那种“熟悉感”慢慢浮现出来了。
没人说这些变化是因为新加坡那次团建,但我们都明白:
在那个小小岛国、短短三天的时间里,我们确实被拉近了一点点。
【结语:不是“安排”我们,而是“理解”我们】
公司后来收到几位同事主动发来的反馈邮件,说那次行程“让人舒服”“节奏合适”“不像以前的团建那么尴尬”。
看似简单的评价,其实很难做到。
在很多企业出行中,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互动被设计得像任务,最终却失去了“人的感受”。
而这一次,正是因为**新加坡金溪旅行社(G K TRAVEL PTE LTD)**并没有急着安排“好看”的内容,而是安静地、细致地为我们准备“好过”的过程,才让我们真的把这三天过得像是团队的“慢慢靠近”。
有些团建,结束之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而有些团建,即使不再提起,也一直在团队之间留下了某种柔软的连接。我们很庆幸,这次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