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加快发展 画派林立局面出现
——明朝江苏的行政区划、经济发展与绘画艺术的新拓展
□ 赵启斌
明朝(1368—1644年)初期,明政府在南京建都,将江南行中书省改置直隶中书省,后改为京师,领直隶六部,江苏地区成为明政府的京畿要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又称南京(南直隶),管辖应天府、淮安府、扬州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和徐州等地。明朝,江苏地区在全国具有非常重要的行政地位。由于政治优势和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成就突出等一系列有利条件的出现,江苏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绘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画派林立的局面。
明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 南京博物院藏
在经济方面,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税粮2940余万石,仅苏州一府即达280余万石,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仍然仰食江南。明代后期,苏州一州七县即岁征额粮近270万石,带耗税粮350万石。松江府三县税粮120万石,而同一时期的北直隶八府117县,税粮才仅120万石,可见南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巨大差距。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为江苏其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明中期前后,在苏州、松江地区爆发“市场革命”,棉花、棉布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纺业开始兴盛,松江、太仓、常州、常熟、昆山等地成为著名的产棉区和棉布纺织区,松江更成为棉纺业的中心。明代盐业进一步发展,政府曾推行“开中法”“纲盐法”,进一步垄断盐利收入。据统计,“万历盛时,(仅徽商)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明宋应星《野议·盐政议》)。万历年间,扬州盐商总资本达3000余万两,政府全年税收达1000万两。从人口的变化也可看出该时期江苏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如万历六年(1578年),南直隶一省的户口就相当于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总和的60%。正是经济基础的雄厚,才支撑起如此众多人口的基本生存。明代江苏经济的繁荣,为众多绘画流派的出现,以及新的绘画审美思潮的诞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由于战乱、仕宦等原因,北方长时期不断地向江南移民,又一文化中心终于在江南确立。据《北宋文化史略》统计,两宋时期,我国的文化重心已经转移到东南四路,即江苏地区所在的东南地区。文化重心的转移,不仅使全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对江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至明代,江苏已经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文化中心,促进了江苏文化鼎盛局面的到来。所以归有光说,“吴为人才渊薮,文字之盛,甲于天下。其人耻为他业,自髫龀以上,皆能诵习。举子应主司之试,居庠校中,有白首不自已者。江以南,其俗尽然”。江南人喜读书、热衷文化的社会风俗,进一步带动江苏文化家族的形成,连同江苏本地的原籍士人共同构成了新的社会阶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冯梦龙的短篇小说集先后在江苏诞生,明末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的问世,都标志着江苏文化在明代所取得的成就。郑和从南京出发七次下西洋,利玛窦来华在南京逗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掀开了新的篇章,也为江苏带来了非常开阔的文化视野,对江苏地区文化、绘画的发展以及绘画流派的形成更是产生了直接重大的影响。
明 沈周《落花诗意图》 南京博物院藏
明朝初期,南京曾有53年的时间作为明王朝首都,在此期间,全国一流画家几乎均曾来此,南京再次成为全国性的绘画中心。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的政治地位有所削弱,但仍以留都的身份拥有特殊的地位,亦是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依旧吸引着许多画家来此定居、宦游、进行绘画创作,成为画家寓居、停留、生活以及创作的主要城市。以吴伟、张路、蒋嵩等人为代表的“江夏派”,以髡残、程正揆、龚贤等人为代表的“金陵画派”诸家在南京绘画创作的活跃,与南京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有相当的关系,反映出江苏地区在全国重要的文化、艺术地位。
随着明代中后期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苏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开始出现,江苏绘画创作无形中也受到相当的影响。在富裕的江南地区,如苏州、松江等地先后出现了“吴门画派”“松江画派”,产生了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绘画大家,江苏地区各主要城市也先后成长为中国的绘画中心。据清初徐沁《明画录》统计,明代能画者不下1300余人,江苏画家就占据全国画家的近二分之一,其中,苏州150人,松江50人,常熟80人,太仓30人,江宁70人,其他地区约70人;而苏州、松江、常熟、太仓、江宁、无锡所在的江南地区,画家又约占全省画家的五分之四。由此可见江苏尤其苏南地区绘画阵容的强大,从而迎来了绘画发展的繁荣阶段。
此一时期,江苏地区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进入繁盛期,呈现出多种绘画风格不断出现、多种画种持续创生并存的局面。如水墨大写意花鸟绘画、宫廷院体画、浙派绘画风格以及吴门画风等先后形成,以曾鲸为代表的“曾鲸画派”肖像画也进入了创作的晚期,为江苏带来了人物画、肖像画的振兴。尤其在文人士大夫的提倡和积极投入下,“文人画”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开始占据绘画的主导地位。当然,注重创新、“师造化”,以现实景致为创作题材的绘画创作观念也一直没有间断,如王履、王绂、张宏、黄向坚、吴彬、杨文骢等,都曾根据自己的游历见闻创作相当数量的写实性山水画作品。王履的《华山图》、黄向坚的《万里寻亲图》、杨文骢的《雁荡纪游图》等,都是绘画史上著名的写实性山水画佳作,这些作品让我们对这一时期别具面貌的绘画产生了新的认识。
此一时期,吴伟、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陈淳、董其昌等人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江苏绘画新鼎盛时代的到来,尤其明代中后期江苏地区所形成的新画风,对清代以来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画派林立”之局面,在江苏得到了非常集中的体现。明代中后期,随着新的经济中心的出现,江苏地区陆续诞生了一系列新的绘画流派,其他地区绘画流派的画家也纷纷来江苏寓居、创作。“吴门画派”“文徵明画派”“陈徐大写意画派”“松江画派”“云间画派”“勾花点叶派”“江夏派”“曾鲸画派”“新安画派”“武进画派”“焦墨山水画派”“娄东画派”“萧云从山水画派”“金陵画派”“女性绘画流派”等诸多绘画流派的画家几乎都有在江苏游历、创作的经历。
此一时期,江苏第一次出现了“女性绘画流派”,主要画家有仇珠、文俶、马闲卿、薛素素、马湘兰、徐翩翩、杨宛若、恽冰、柳如是、顾眉等。以文俶、马湘兰等为代表的优秀女性艺术家群体的诞生,标志着女性画家登上了历史舞台。“女性绘画流派”不仅是江苏地区出现的新的美术现象,也是我国美术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女性画家第一次集中出现,应该有着特殊的机缘。明代中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女性画家的涌现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一批女性画家群体的崛起是江苏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明 唐寅《看泉听风图》 南京博物院藏
江苏地区“画派林立”局面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进入派系林立的历史时期。画派林立是明代绘画领域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一时期也是世界范围内绘画流派大发展的时期,江苏地区绘画流派的集中出现,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重大意义。
明代也是江苏绘画理论高度成熟的历史时期,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的绘画观念,王履、王绂、吴伟、沈周、文徵明、何良俊、王世贞、唐志契、董其昌、王穉登、张丑、顾凝远、沈颢等均有新的绘画理论或绘画鉴赏观点提出。泰州唐志契的《绘事微言》、松江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画旨》以及吴县沈颢的《画麈》等,都是具有总结性和创发性的绘画理论著述。董其昌提出的“以禅论画”“南北宗论”绘画观念,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绘画理论,“南北宗论”已经是具有自觉意识的中国绘画史观了,在中国绘画史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董其昌从更广阔的领域和视野对中国画学、中国画道、中国画法进行梳理,确立了以“南宗”为主导的绘画观念,“笔墨”和“意境”也成为这一时期最为主要的自觉的绘画理论探讨对象。董其昌一系列绘画新观念、创作新思路的形成,对明末以来江苏绘画的发展影响颇为剧烈。“松江画派”“金陵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画派”的出现,与他的新绘画理论无疑有着重大关联。当然,董其昌的“宇宙在乎手,眼前无非生机”以及“引禅入画”的成功实践,亦将绘画引入到更加宏大的观念与视野之中,深入拓展了中国画创作观念的基础,为日后江苏绘画流派的发展、流变掘开了不尽的价值源泉,并对周边省份乃至整个中国的绘画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现在,他的一些绘画理论和观点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明代晚期以来,江苏绘画几占中国绘画的绝对主导地位,当是董其昌一系列理论激扬的结果。
随着中西文化的接触,明代晚期西方传教士来华,江苏的绘画创作也受到西方绘画因素的影响。肖像画中“明暗法”的运用,即是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绘画创作观念。以曾鲸为代表的“曾鲸画派”,即为引进西方绘画观念的产物,促进了我国肖像画的发展。明朝末年西洋绘画观念的影响,延续到清代,直至近现代,终于汇成巨流,促发了我国新绘画格局的形成。如果究其源流,这一新的绘画思想观念的形成和绘画艺术的实践可追溯到明代晚期的江苏,“曾鲸画派”画家成为引入西方绘画元素进行绘画创作的先驱。
明 戴进《春山积翠图》 上海博物馆藏
江苏地区绘画创作的活跃、绘画流派的集中出现,是江苏此一时期经济大幅度发展、文化繁荣的产物,与城市化、城镇化的社会经济新发展有关。当时,江苏诸多新兴起的城市,如苏州、松江、常熟、太仓、无锡等成为我国新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结合江苏传统的文化优势,有力地带动了绘画艺术的持续发展、新的绘画中心的形成以及绘画风格流派的确立。新兴的经济城市与原有的政治中心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一起,推动了江苏地区绘画流派林立局面的形成,无论画家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升,这是该时期出现的新的文化和美术现象。明代江苏政治地位的提升、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兴起城市群的出现直接带动了江苏文化的新发展,促进了江苏绘画的繁荣,引领江苏自宋元以来继续走在时代的前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尤其明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绘画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社会上流通,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因而直接促进了新的审美思潮的确立、新的绘画风格流派的形成。元代以前基本上是以首都、全国性政治中心为经济、文化、艺术中心的格局,明代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即以区域性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为依托崛起新的艺术中心和绘画流派,这也是江苏特有的文化和美术现象,引领中国绘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