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中国人来世博园参观,不去了解我们国家的文化和建筑,他们就知道盖章,不停的盖章。”这是我在上海世博园排队两天一晚盖了一本“护照”后,回来想到自嘲的话。原本去上海的计划是三天,世博会呆一天,然后外滩吹吹风,陆家嘴登上高楼,那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年纪小加上阅历少,还不知道去转转上海旅游真正的精华,那些永不扩宽的街道和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直到2024年第六次去上海才算完成)可到了世博园后就变成了盖章不停的盖章,我们这些手里捧着几本红色、蓝色和黄色的护照本,步履匆匆地从这个馆飞奔至另一个馆的人,那一定是人们所描述的“护照族”。看着一页页形形色色的章印,我们是满心欢喜,也期待更多,比进馆游览还起劲,好像我们也没把进馆参观当回事。
2025年再去回忆2010年的那场盛会,当时就是觉得人山人海摩肩擦踵,现在回首再看,真的是热热闹闹的一段记忆,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买的门票纸泛黄,人也长大或老去,岁月把每个人送到了各自的人生阶段,现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以前排队的照片,说不定还能看到那个曾经年轻的自己,再让你去问曾经的自己,或许你不在执迷盖章(也总有人在各大景区盖章的路上),而是让自己能看在几天内看看浓缩世界版本的文化和交流。
如今在原世博园浦西园区内上海世博博物馆在此崛起,从2010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到2017年“一切始于世博馆”的对外开放。博物馆全面综合地反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况,同时介绍1851年以来世博会历史及2010年以后各届世博会的情况,展览共分六个部分,从寰宇舞台,从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起源,机械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届世界博览会都为机械提供了最优越的展示位置,到展示世博会对科技革新、城市发展与全球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环游世界:观众们第一次有机会在一座城市里环游世界,感受来自全球各地的建筑、音乐和人文风情的震撼。文化娱乐:世博会是展示多元文化的最佳舞台,它将创造力、教育和娱乐作为泛文化项目的核心。这些网上都有详细的介绍。
最精彩和最能勾起你回忆的地方在,五楼 世纪盛会,还原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盛况,当年陈列中国馆内多媒体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加上巨大的上海世博园沙盘模型和巨幕影片,配合激昂的音乐重现了当年的盛景,还有沙特馆月亮船模型等标志性展项,ABCD四个片区布置了当时的展馆和馆内的展品,宣传片里不断的播放世博会从筹备开幕建设者 参与者 志愿者 和参观者在举办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把你带回那个年代和年轻的自己,于是时光匆匆又漫长。
今天你乘坐地铁13号线世博会博物馆站,2号出口;步行2分钟,看到那个在某书上说的我飞了多少公路就为了这十八张照片中的极具未来感的外形建筑就是世博会博物馆,或许你只是找到机位打卡一张就走,就好像这一路上来参观的人有但不是很多一样:在十五年前同样的地方,总有人记得排队十个小时只为参观(或盖章)那个矫健的自己,在十五年前同样的地铁线,上海地铁13号世博专用交通联络线,马当路站到世博大道站,全线长约5公里,曾以最短的线路,最少的列车,创造了最高的客流。
世博会的最后一天,世博园指挥中心的屏幕上,客流人数定格在7300多万--这个承载国家记忆的数字,也铭刻着你我的青春和热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