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江苏如皋,忍不住想说说,如皋给我的4个印象
创始人
2025-07-10 09:03:38
0

一、从陆家嘴到如皋巷口,图的是喘口气

说起来,在上海住久了,心里头总像绷着根弦。陆家嘴的高楼天天擦着云,地铁里早晚高峰的人潮能把人挤得脚不沾地,连小区里遛弯的老人都步履匆匆,仿佛晚一步就赶不上超市打折。我老公的爸妈今年退休,总念叨着“想找个能听见自己脚步声的地方”,女儿放假后,我翻着地图瞅,上海周边百把公里,江苏如皋的名字跳出来——早听说那是“长寿之乡”,街上走的老人多,日子过得慢。

从上海开车过去,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车子刚下高速,眼前的景象就不一样了:没有密密麻麻的写字楼,路边是大片的稻田,风吹过,稻穗晃得人眼晕,像铺了层会动的金子。进了市区,第一感觉是“空”——马路不宽,两旁的梧桐树长得茂盛,叶子把阳光筛成碎金子,洒在人行道上。我女儿趴在车窗上喊:“妈妈你看,那边的房子好矮!”可不是嘛,跟上海的高楼比,这儿的老房子顶多两三层,白墙灰瓦,屋檐下还挂着辣椒串,透着股热乎的生活气。

二、头一个印象:巷子里的“慢镜头”

我们住的民宿在“秀水巷”,名字里带个“水”字,巷子口还真有条小河,河面上漂着绿萍,几只鸭子扑棱着翅膀往桥洞下钻。上海的弄堂我也住过,挤挤挨挨的,这儿的巷子却宽敞些,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边的老房子都带个小院子,有的种着月季,有的爬着丝瓜藤,花开得热闹。

每天早上,巷子口的豆腐脑摊就支棱起来了。摊主是个戴眼镜的大叔,看着文气,舀豆腐脑的手却稳当,一勺下去,嫩得像要化了。我婆婆要了碗咸的,加了榨菜、虾米和辣油,大叔笑着说:“阿姨,我们这儿吃甜吃咸都行,随您意。”在上海,早餐店大多是连锁的,包子馒头都是标准化的味道,哪儿有这现做现卖的热乎劲儿?

有天傍晚,我看见隔壁院子的阿婆坐在门槛上编竹篮,她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块蓝布帕子包着,手指在竹条间穿梭,“咔嚓咔嚓”的声响衬得巷子格外静。我问她多大年纪,阿婆抬起头,眼睛亮得很:“八十一咯!”我吃了一惊,在上海,这年纪的老人大多在养老院或家里歇着,哪儿还能做手工?阿婆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指了指院子里的石桌:“每天编两个,活动活动手,跟老姐妹聊聊天,日子就过去了。”

可我心里犯嘀咕:上海的年轻人忙着加班,这儿的年轻人呢?问了民宿老板,他说:“年轻人在啊,只是没老人显眼。有的在附近工厂上班,有的自己开个小店,如皋这地方,房价不高,生活压力小,好多人不愿意去上海挤地铁呢。”这话我信一半,毕竟在巷子口晃悠这几天,看见的年轻人大多不慌不忙,不像上海的白领,走路都像踩着风火轮。

三、第二个印象:水绘园里的“时光倒影”

来如皋,水绘园是必去的。这园子跟上海的豫园不一样,豫园人多,处处是吆喝声,水绘园却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一进门,就是一汪池塘,荷叶密得像绿毯子,粉色的荷花从里头探出头,几只红蜻蜓停在花苞上,半天不动一下,倒像是园子里的老物件。

园子不大,却曲里拐弯的,处处有水。沿着水边的石子路走,过一座小石桥,桥洞下的水草随水流晃悠,能看见几尾肥美的锦鲤慢悠悠游过。最有意思的是“洗钵池”,据说明末才子冒辟疆曾在这儿读书,旁边的“壹默斋”是他和董小宛隐居的地方。我老公的爸爸是个历史迷,站在水边念叨:“你说这冒辟疆,放着京城的官不做,偏要在这水边待着,图个啥?”

图个啥呢?我看着水里的倒影发呆。上海的公园大多是钢筋水泥搭的,这儿的水却活泛,倒映着树影、屋檐和天上的云,风一吹,倒影就碎成一片金箔。后来跟出租车师傅聊天,他说:“如皋以前叫‘如皋港’,就是靠水吃饭的地方,河多,人就跟水亲。你看那些老人,没事就坐河边钓鱼,一坐就是一下午,水养人,也养心呢。”这话有点道理,在水绘园里走,不知不觉就想放慢脚步,不像在上海逛公园,总惦记着下一个打卡点。

四、第三个印象:饭桌上的“实在滋味”

在上海吃饭,讲究个“精致”,盘子大,菜量少,一顿饭下来,钱包瘪了,肚子还未必饱。如皋的吃不一样,透着股“实在”劲儿。头一顿在民宿吃晚饭,老板端上来一盘红烧肉,肉块切得方方正正,码在白瓷盘里,油亮亮的,看着就解馋。我女儿平时挑食,夹了一块放进嘴里,眼睛立刻亮了:“妈妈,这个肉不腻!”

要说最难忘的,是去吃了顿“早茶”。上海的早茶多是广式点心,精致是精致,却少了点烟火气。如皋的早茶不一样,我们去的那家老店,大堂里坐满了人,桌上摆着茶壶、茶杯,还有各种包子、烧卖、烫干丝。我婆婆点了碗鱼汤面,汤色奶白,面条根根分明,她说:“这汤熬得好,喝着鲜,不像上海的面,汤料包一冲就完事。”我老公非要试“如皋董糖”,糖块儿薄薄的,裹着芝麻和花生碎,吃起来甜而不齁,带着点粮食的香气。

吃饭时跟邻桌的大爷聊天,他说:“我们如皋人讲究‘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早上这顿最要紧,得吃舒坦了。”我看着满桌的吃食犯嘀咕:上海人讲究养生,少油少盐,可如皋的菜里,红烧肉、香肠样样不少,怎么老人还都硬朗呢?后来查了查资料,才知道如皋人饮食讲究“七分素三分荤”,顿顿离不开豆制品和青菜,像那碗鱼汤面,看着浓,其实用的是新鲜河鱼,油脂都熬进了汤里,营养全在里头。

五、第四个印象:街上的“从容步态”

在如皋待了五天,最大的感受是这儿的人“会过日子”。不管是巷子里的老人,还是街上的年轻人,走路都不慌不忙。有天下午在中山路逛,看见一家书店,门口摆着几张藤椅,一个年轻人戴着耳机坐在那儿看书,旁边放着杯绿茶,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身上,一坐就是一下午。这要在上海,早被人当成“不务正业”了。

还有次在菜市场,卖菜的阿姨不紧不慢地称菜,遇见熟人就停下来唠两句:“你家孙子考上大学啦?真出息!”旁边买鱼的大叔也不催,靠着摊位抽烟,慢悠悠等着。在上海的菜市场,摊主恨不得一分钟卖十份菜,哪儿有这闲工夫拉家常?

我女儿在巷子里认识了个当地的小姑娘,两人蹲在地上玩“跳房子”,小姑娘说:“我爷爷说了,做事不能急,急了就出错。”这话从一个孩子嘴里说出来,倒让我挺感慨。在上海,我们总说“时间就是金钱”,可在如皋,时间好像不是用来追赶的,而是用来慢慢消磨的。

要走的那天早上,我又去了巷子口的豆腐脑摊,戴眼镜的大叔问:“要回上海啦?”我点点头,他往我碗里多舀了勺豆腐脑:“下次来,给你加个茶叶蛋。”捧着热乎乎的豆腐脑,看着巷子里慢悠悠走过的老人,忽然觉得,如皋这地方,不像上海那样光鲜亮丽,却像家里的老棉袄,穿着舒服,心里踏实。它的长寿,或许不光是水土好,更是因为这儿的人懂得“慢下来”——慢下来吃饭,慢下来走路,慢下来看一朵花开。这四个印象,说不上多惊艳,却是我从上海跑到这儿,真真切切摸到的生活质感。想着下次再来,说不定能跟阿婆学编竹篮,跟大叔学做豆腐脑,把这“慢滋味”多尝几遍呢。

相关内容

原创 ...
《唐朝诡事录2》宋阿糜身份是段轨后人,自小在太阴会长大,成年后嫁给...
2025-07-10 04:33:49
原创 ...
1938年春天,正值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处境最艰难的时刻,之前一直...
2025-07-10 04:33:33
原创 ...
1956年的冬天异常寒冷,一场瑞雪让整个北京城银装素裹,分外美丽。...
2025-07-10 04:33:31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君臣共患难,不可同富贵”这...
2025-07-10 04:33:31
原创 ...
越王勾践,历史上被赞誉为卧薪尝胆的英雄,他的坚韧不拔和反败为胜的故...
2025-07-10 04:33:14
原创 ...
太监这一特殊群体在历史上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们经历酷刑后被迫进入宫...
2025-07-10 04:32:56
原创 ...
在明朝时,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生产效...
2025-07-10 04:32:53
原创 ...
1947年5月16日清晨,孟良崮的枪声已经不在像前两天那么密集,第...
2025-07-10 04:32:43
原创 ...
? ?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委任商鞅为左庶长,开启了秦国内的第...
2025-07-10 04:32:37

热门资讯

旅游专列、老街夜市、光影惠民…... 本文转自【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7月8日,内蒙古今年首趟消夏旅游专列开行。 7月8日下午14时4...
四姑娘山修改未成年人登山规定:... 6月30日,一名16岁男孩在攀登四川四姑娘山时,在海拔约5276米的二峰垭口附近突然发生滑坠,后经搜...
长沙本地人为什么推荐外地人先吃... “到长沙不吃文和友,等于白来?”作为长沙人,必须给外地朋友辟个谣——若想一口尝尽“湖南味”与“年轻态...
郑州机场暑运前十天:贴心服务7... 大象新闻·河南交通广播记者杨光 靖一 通讯员刘奕扬 李珍 来自郑州机场集团的消息,2025暑运第一...
原创 成... 我第一次去到成都新华公园时,就觉得这儿可太有意思了。 新华公园这名字透着一股上代人的气息,听来就有些...
张家界五天四晚品质游全攻略:来... 张家界,从来都不只是一座山的故事,这里是山水与民俗交织的舞台,每一块石头都藏着传说,每一缕炊烟都飘着...
去四川旅游5天路线怎么规划?驴... 刚和朋友去四川旅游,5天我们花了1000左右,非常划算,导游小雅服务周到,我们很省心,今天给你们分享...
青岛啤酒节“未开先火”,早已斟...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0日讯 青岛国际啤酒节虽尚未正式开幕,可青岛金沙滩啤酒城早已是热闹非凡。星...
上海迪士尼紧急叫停! 7月8日 上海迪士尼乐园 上新夏日单品“夏日海洋派对”系列 引发关注 产品一上线就秒罄 不少人排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