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栽了个大跟头,西方逐渐清醒了:跟中国 “脱钩” 就是天方夜谭
创始人
2024-08-19 21:25:17
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众所周知,老美跟咱们不对付已经很久了。不管是川普跟咱们搞的贸易战,还是拜登跟咱们玩科技战,咱们都没怕过。这几年过去了,结果就是美国自己栽了个大跟头。

不仅如此,美国的一众小弟西方国家也逐渐从这场闹剧里清醒过来了,明白跟中国 “脱钩” 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咱们一起来瞧瞧。

一、美国 “脱钩” 的闹剧

老美想跟咱们“脱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早就被摆在了台面上。当年川普上台的时候就对咱们发动了所谓的“贸易战”,对中国进入美国的商品征收巨额的关税。

2018年的时候,美国对咱们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加收25%的关税,然后觉得不过瘾,又在2019年把咱们出口美国的2000亿美元商品的税率从10%提高到25%。

其实老美的目的很明显,虽然他嘴上说着“进口商品多元化”,但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来此举就是为了针对中国。

毕竟老美对咱们也是既爱又恨,一方面,他享受着从中国买来的性价比高的商品,另一方面,他又不想中国因此崛起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但这个世界并不是因为你的想法就会做出改变,老美本来想着通过贸易战的方式打击我国的制造业,没想到自己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仅自己本土失去了供应商,就连买到的可供替代的商品也都是又贵又不合适。

等到拜登上台就想着既然美国无法在世界范围内买到中国商品的替代品,那我们就自己造。于是,“制造业回流”成为了前几年美国经济上最炙手可热的标签。

美国不仅自己想和咱们“脱钩”,还拉着他们的那群西方小弟们一起和咱们“脱钩”。

不管是《通胀削减法案》还是《芯片和科学法案》,美国为了本土制造业的回流可谓是下了血本,不仅给巨额补贴,还给免税。

可结果怎么样呢?据最新的消息,美国这两年因为政策原因吸引的投资项目有一百多个,这一百多个项目每个投资金额都超过了1亿美元,加起来投资总额超过了两千多亿美元。

乍一看老美好像干得还不错,但仔细分析才发现,这两千多亿美元中有将近一半都落不了地,处于难产的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啊,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实在是太过严重,想重新捡起来哪有这么容易。

美国的经济如今全靠金融业撑着,在一个没有制造业土壤的国家里种子是不会发芽的。

美国的这些政策看似很吸引人,实际投资建厂就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首先,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工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一个工厂招不到合适的工人就没办法开工。

其次,承诺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在有的地方甚至要求工厂必须先生产出多少货物才能够享受补贴,美国这是把“抢劫”直接写在了脸上。

美国的企业成了这场闹剧的直接受害者。那些曾经依赖中国市场和供应链的企业,如今都被直接“断供”,短时间也找不到适合的替代品。不仅如此,美国的那些西方小弟们也逐渐清醒,如果继续跟着老美和中国“脱钩”,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看看美国境内现在的情况吧,那通胀都高出天际了。美国的普通老百姓发现日常需要的商品价格一天一个价,明明昨天还能买得起的商品今天却买不起了,而自己的工资却不升反降。

根据最新的消息,自从美国宣布加息以来,国内的通胀率始终居高不下,温和的通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恶性通胀则是经济的杀手。

如果通胀继续恶化下去,手里的美元跟废纸有什么区别?

再这样下去,就不是脱不脱钩的事了,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哪一项都会直接要了美国的命。

老美现在是骑虎难下,进一步吧,自己没这个能力重新回到制造业大国的序列,退一步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然而,西方的一众国家可没这个顾虑。

二、西方的觉醒

本来呢,欧洲那些强盗们就是见风使陀的一把好手,前几年迫于老美的压力才走上了共同和中国“脱钩”的道路。

可是渐渐的,西方发现不对劲啊,在看到美国的狼狈后,西方其他国家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跟中国 “脱钩” 不是通往繁荣的道路,而是一条死胡同。

毕竟资本都是逐利的,哪个地方赚钱他们就和谁合作。欧洲国家率先感受到了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中国庞大且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正是他们寻找已久的目的地。

如今的中国,不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而且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丰富,无论是投资保值还是建厂扩大生产,中国都是他们的不二人选。

就以德国为例吧,德国的汽车在中国十分受欢迎。无论是大众捷达这样的普通品牌,还是奥迪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无一例外都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豪横了几十年。

“脱钩”给这些德国汽车经销商们带来的损失是无法计量的,如今咱们国产的新能汽车源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可以说外资车企只要一走,再想回来那就不太可能了。

所以德国对咱们的投资不降反升,由去年的65亿欧元到今年的73亿欧元,这些企业都在用脚投票,不仅不和中国“脱钩”,誓要抱紧咱们的大腿。

三、中国的实力

自始至终,“脱钩”闹剧都是美国或者西方国家的一厢情愿,咱们压根就没空搭理他们。你们不买我们的商品,想买的人多得是,实力才是国际间相处的唯一法则,中国的实力毋庸置疑,妄图通过“脱钩”来打压咱们只能是痴人说梦。

中国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工厂,能够满足世界各国的各种需求。

从精细的电子产品到庞大的机械设备,从高端的医疗器械到日常的家居用品。无论是品质还是价格,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况且“脱钩”对咱们也是利大于弊,一些国产替代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从国产芯片到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和老美“脱钩”的这几年,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在以后的国际市场中,只有大家想象不到的,没有咱们生产不出来的。

结论

美国就像一个盲目自信的小丑,妄图通过与中国 “脱钩” 来展现自己的强大,最终以失败告终,让自己栽了个大跟头。西方也逐渐清醒地认识到,与中国合作才是明智之举,“脱钩” 只是天方夜谭。

而对于中国来说,西方国家越是严厉的所谓的封锁,越能激发我们自身体内的创新动能。过去,中国制造是中低端的代名词,发达国家始终掌握高端制造的密码。

而现在,经过几年的“脱钩”,我们在高端制造领域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未来的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全方位综合发展的强大国家。

参考资料:

1《为什么美国未能与中国脱钩》.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2023-08-08

2《觉得美国和中国能脱钩?做做我们的小测验》.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24-04-02

3《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旧金山湾区纪念中美建交 45 周年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网站.2024-07-27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相关内容

云南沙溪古镇旅游路线六日游...
作为驴友,想报团玩转云南沙溪古镇六日游,是不是总在纠结:报哪种团能...
2025-09-27 13:09:26
原创 ...
数年前的一个冬日,广州的赵先生经老友引荐,驱车前往城郊乡下的一处老...
2025-09-27 13:09:23
原创 ...
秦始皇曾说过:“朕的战争只打了十年,他们说朕残暴,七国之间的战争打...
2025-09-27 13:09:07
原创 ...
1949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广州梅花村的旧宅收到了李宗仁的宴请。这...
2025-09-27 13:08:39
原创 ...
“历史就像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人,总有些角落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句...
2025-09-27 13:08:32
内蒙古兴安盟:巴彦查干山万...
9月26日,义勒力特镇巴彦查干山秋色 9月26日,义勒力特镇巴彦...
2025-09-27 13:08:30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末代皇帝溥仪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三岁登基...
2025-09-27 13:07:33
原创 ...
在新中国177位开国中将中,何德全的名字或许不如徐立清、王必成那样...
2025-09-27 13:07:21
原创 ...
1949年,南京解放的消息传来,南京的人民涌上街头,欢呼庆祝胜利的...
2025-09-27 13:07:14

热门资讯

建行惠州开发区支行开展“三进”... 为提升社会公众金融消费权益意识,近日,建设银行惠州开近日发区支行积极联动多方力量,创新推出“进校园、...
年化收益率超5%!挂钩黄金的理... 9月以来,金价高歌猛进,在美联储降息后更是多次创下历史新高,COMEX(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主力...
原创 美...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一改往日姿态,直接向全球市场发出严厉警告,称当前资产估值过高,泡沫现象已十分严...
重组浪潮再起!又一家船厂将合并 9月25日,日本邮船株式会社正式宣布,该公司旗下2家企业京浜船坞株式会社与株式会社横滨机械将实施合并...
胜宏科技市值遭前基金经理徐力公... 近日,胜宏科技(300476)披露完成《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公告显示,公司本次定增最...
全球六大出版巨头最新财报陆续公... 编者按 当前,全球出版巨头已跨越数字化转型阶段,全面进入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云平台为基石、开放...
激增速度堪比疫情时期!全球债务... 国际金融协会周四发布的季度报告显示,全球债务规模在第二季度末达到创纪录的337.7万亿美元,主要受全...
原创 房...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一个梦想:买房升值、财富自由。可现实是——房子不是你的投资,而是金融资本在操纵你的...
武汉巨头官宣:发放1亿元消费券... 以创为锋,六十六载再出发;聚能成“链”,商业脉动扬新潮。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篇之际, 9月...
“双节”将至 银行及理财子公司... 本报记者 彭 妍 随着中秋国庆“黄金周”临近,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围绕“假期收益”的营销活动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