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工业国的经济命脉,其重要性在几次石油危机中尽显。美西方国家曾联手操纵全球原油市场,而中国在石油领域默默布局。
中国石油开发历程艰难,从最早的玉门油田,到大庆油田等纷纷开发,到 1965 年石油自给率达 97.6%。但 2000 年后,随着工业规模扩大,我国对石油需求猛增,虽石油年产量排世界第五,老油田储量减少,如今对进口石油依赖度超过 73.1%。
我国设有石油储备机制,多地有储备基地,可维持 40 天消耗。相比之下,美日石油储备更多,美国因掌握页岩油开采技术且大量进口,储量极为丰富。
我国也有应对策略,2020 年趁油价低抢购,完成第三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石油储备能维持 90 天左右,还设置油价上下限以稳物价。石油不仅用于交通,还关联众多行业,稳油价至关重要。
南海是资源宝库,海底盆地有大量原油、天然气和可燃冰,但目前开发困难。我国还有避开马六甲海峡关卡的后手,开发周边港口和运河,这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未来若海军与美国平齐,石油或与人民币挂钩。
总之,石油危机的来临不可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资源终将枯竭。鉴于石油对于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性,倘若各国不能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未雨绸缪,那么一旦石油供应出现严重问题,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必将遭受沉重的打击,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一直以来,我国都对这一潜在的危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始终在积极努力地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旨在确保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在生命科学这一同样至关重要且充满诸多未知因素的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态势也显得异常激烈和胶着。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众处于顶尖水平的学府和研究机构,凭借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丰富的资源以及长期积累的经验,在科研前沿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长时间以来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影响力的成果。
例如,早在 2013 年的时候,哈佛大学的科研团队就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重大发现,他们成功研发出了一种能够将实验动物生存时间拉长 31%以上的细胞损伤修复能力增强技术。这项突破性的技术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它与 DNA 双螺旋、纳米等同样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一起,被郑重地写入了《自然》学术期刊创刊 150 周年的综述之中,充分彰显了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随后基于这一技术的衰老抑制剂 “普返太”问世,吸引了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斯克、贝佐斯、巴菲特等世界级富豪,以及沙特王室 Hevolution 基金纷纷入局。巴菲特旗下供应链巨头麦克莱恩将其引入京东中国电商平台,即便价格不菲,仍占领了众多中国高净值健康消费者心智。“普返太” 在美国电商平台上线并为美国带来巨大收益,让巴菲特的投资眼光再次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风向标。
然而,中国科学家面对差距并未退缩,而是迎难而上。2023 年 8 月,《自然》期刊发表的 2023 年度自然指数榜单上,中国科学家的生物科学研究贡献首次超越了数十年来一直占据榜首的美国。去年,中国的 CAR-T 细胞疗法在美国成功上市,直接挑战了辉瑞、默沙东等美国药业巨头,实现了惊人的逆袭。
在另一个西方企图垄断的生命技术领域,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顶尖学术机构垄断了全球 70%的经费、50%以上的生物科技专利。但中国科学家们不懈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