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行情,玩的不是心跳,是“选赛道”的智慧。
如果你踩对了节奏,买对了股票,那感觉就像坐上了火箭——几个月翻几倍,轻松得像在玩一场高配版的“财富游戏”。可一旦踏错节拍,哪怕市场红得发紫,你账户里的数字照样绿得发慌。更扎心的是,大多数人都在亏钱。这不是牛市的幻觉,而是结构性行情的真实写照:指数在飞,钱包在哭。
这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像极了4、5年前的核心资产股牛市。那时候,资金扎堆涌向白酒、消费、医药,茅台一涨,全场喝彩,仿佛“喝酒吃药”就是通往财富自由的康庄大道。
而今天,主角换人了——科技股成了市场的“顶流”。从AI大模型到半导体,从算力基建到智能驾驶,只要沾上“科技”两个字,股价就能原地起飞。千亿市值的小巨人、万亿体量的行业龙头,市盈率动辄几百倍,投资者仿佛不再关心“现在赚不赚钱”,只关心“未来能不能讲故事”。
可问题是,再猛的风口,也扛不住一直单曲循环。 科技股的狂欢能持续多久?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单一风格的极致演绎,最终都会迎来均值回归。当所有人都挤在同一条赛道上,那离“拥挤踩踏”也就不远了。资金不会永远只爱一种风格,它就像候鸟,总会迁徙。
所以,别被眼前的热闹迷了眼。这轮行情的本质,是结构性的轮动预演。当科技板块涨到“高处不胜寒”,市场需要喘口气,盘整、洗牌、蓄力——然后,指数才会再次向上突破。
而真正的“大戏”,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
你发现没有?当市场成交额开始稳定在1.5万亿甚至2万亿时,一个信号正在浮现:这不是短跑,是马拉松。 而在这场长跑中,最受益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底部周期股——尤其是券商。
券商,向来是牛市的“风向标”,更是“周期之王”。行情冷清时,它趴在地上,无人问津,被称为“周期股”;可一旦市场火热,它摇身一变,就成了“铲子股”——所有人炒股都要通过它,交易量暴增,佣金、两融、自营全线开花。它不生产牛市,它只是牛市的“收费站”。
更关键的是,三季度的券商业绩,大概率会亮瞎眼。交易活跃度爆表,自营业务回暖,投行业务也在复苏,利润增速可能直接“起飞”。当财报一出,市场情绪再被点燃,券商股的爆发力,往往超乎想象。
别忘了,在每一轮大牛市中,券商从来不是配角。它可能启动得晚,但一旦启动,就是“一柱擎天”的节奏。2014年如此,2019年如此,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所以,与其追着科技股“高攀”,不如静下心来,在周期的底部,埋伏那个注定会在高潮时登场的王者。
耐心点,等风来。当万亿成交成为日常,当市场再次高呼“牛市来了”,你会发现——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提前捡起“铲子”的人。
风险提示:文中的看法仅供交流,不构成你的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谢谢点赞、转发与收藏,祝您收益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