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段永平投资问答录》 赵理亚 选 芒格书院 编
段永平宣布将暂别著名投资者社区雪球网的消息,也许是过去一段时间国内投资圈最热门的话题。
这个28岁开始创业、40岁便宣布退休的传奇大佬,影响了整整一代投资者和企业家。小霸王、步步高、小天才、OPPO、VIVO、拼多多、极兔速递……这些在各自行业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无一不曾受到段永平理念的影响。
在如今这个多变的时代,无论是个人投资,还是企业经营,甚至人生规划,无一不是大道与歧路同在,风险与机遇并存。我们对智慧日益渴求,特别是在遭遇迷津之时,更需要先行者的指点和帮助。
段永平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先行者。一直以来,他都通过互联网向大众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价值理念,影响巨大而广泛,可谓中国投资界的“教父”。
如今,经由段永平先生首肯,《大道: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出版面世。本书精选收录了他从2006年至2025年4月间公开发表的原创内容。
在这一宝库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段永平的创业方法论。为什么他总是在强调“本分”?他对商业模式又有哪些独到理解?企业文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家企业的未来?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段永平的“创业课”。
01
“本分”价值观
如果将段永平的创业史浓缩为一个词,那一定会是“本分”。
从小霸王到步步高,再到日后成为职业投资人,段永平总是把这两个字挂在嘴边。他并不热衷于复述那些已被其他企业家用滥的词汇:创新、效率、活力……甚至于,拾人牙慧这件事本身,在他眼里就有着某种不本分的色彩。
到底什么是“本分”?我们总是会联想到身边一些熟悉的人,他们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学历也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勤勤恳恳、规规矩矩,是邻里同事间交口称赞的好人,却始终没有什么突出的大成就,终其一生都在一方小天地里工作、生活。哪怕当意料之外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会摆摆手说,算了,算了。
一辈子老实巴交,从不会投机取巧,这种安分到甚至有些木讷的性格,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的性格底色。
但在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这一带有鲜明农耕文明色彩的性格逐渐开始松动。小到集市上的缺斤短两,大到有组织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商品大行其道,不少人在混乱和无序中挣得盆满钵满,“老实人”反而被视为落伍和腐朽,受尽嘲弄与讥笑。“笑贫不笑娼”,此之谓也。
创业因而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两面性。一方面,无数年轻人趋之若鹜,宁可辞去公职,也要“下海经商”。另一方面,它却在道德上遭遇了尖锐的质疑,特别是当那些靠着制假售假、克扣工资、甚至侵吞国有资产发家致富的“大老板”出入各种奢靡场所一掷千金时,群众的愤怒到达了顶点。
段永平的“本分”理念,正是形成于时代的这一巨大矛盾之中。
在他看来,和人一样,一家企业所谓“本分”,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这话看似简单,真正想要做到却不容易。市场动态瞬息万变,消费者需求千姿百态,想要始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合理的判断,绝不只是靠一两个聪明的头脑就能完成。
段永平给出的回答是,不懂的事,就不去碰。人总是容易过高估计自己的智慧,盲目自信于自己对外界的认知,特别是在彼时的创业者群体中,更是充斥着傲慢与轻浮。
风潮来时,一拥而上,热度褪去,一地鸡毛。段永平认为,如果不能明确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那它就很有可能是一个陷阱——特别是对于认知尚浅的人来说。
反过来,人又容易低估他人的判断能力,将消费者、合作伙伴甚至是企业员工视作愚钝的群体,总是试图耍点小聪明,不是偷工减料,就是钻合同的空子,一旦得逞,还为此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找到了成功的捷径。殊不知市场经济终究是一个以公平为基础的机制,得到眼前蝇头小利的同时,也会对等地失去信誉、口碑和未来。
所谓对的事情,一定是那些在市场、法律和道德上都能经受住考验的事。而能把事情做对的人,一定是那些拥有“平常心”的人。
段永平很喜欢“平常心”这个说法。作为一个经历过上山下乡、又在80年代从名校毕业的人,他太明白人心在遭遇大起大落时的波折。
在他的青年时代,不乏能抓住大势、选对赛道的人,其中高道德底线者亦有之,然而最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能做到“基业长青”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段永平认为,这些中途被淘汰的创业者之所以没能“把事情做对”,正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一颗“平常心”。在顺境中,他们被理想所引诱,大干快上,事必躬亲,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最终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只好惨淡收场。而在逆境中,他们被危机所震慑,举棋不定,犹豫不决,陷入进退两难之地,最终被裹挟进更大的灾难,落得满盘皆输。
所谓“平常心”,就是要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回到事物的本质,以明辨其是非对错。
这些干扰不仅包括同行的行动、舆论的风向、内部的争执,甚至还包括了创业者内心的私人欲望。大到长远的规划目标,小到具体的决策部署,现实层面的执行往往与头脑中的设想存在着落差。
有平常心者,会主动调整自己不合理的预期,而无此心者,则多陷入吹毛求疵的怪圈,最终损害整个团队的凝聚力。
谦卑守信,待人如己,不自负,不自馁,这就是段永平的“本分”所在。
02
商业模式中的“护城河”
在践行“本分”的基础上,段永平从“道”的层面延伸到“术”的层面。其中的一大核心内容,是要构筑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任何企业想要在市场上长存,就必须有稳定的盈利渠道,而非今天大米贵了卖大米,明天汽车火了造汽车。产品,是企业一切盈利的起点,稳定的产品线是一切商业模式的前提。
早在小霸王时期,段永平就是出了名的爱打磨产品。明明已经有了大卖的游戏机,却还要开发学习机。有了一代还不够,还得不断迭代新版本。今天互联网企业中司空见惯的产品法则,在20多年前就已经被段永平熟稔于心。
但有了好产品,并不意味着就有了优秀的商业模式。以白酒为例,段永平指出,产品品质能与茅台匹敌的酒企并不少,但能做到像茅台这样的体量和利润的,却是凤毛麟角。其关键正是在于茅台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模式,拥有了自己的“护城河”。
许多人会认为,成本优势是一种重要的“护城河”。通过供应链、用工成本、营销网络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最终使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这种想法并不鲜见,事实上,今天许多中国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成本优势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助力。
段永平的观点与此截然相反。他认为,很少能有企业长期维持低成本运营,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真正优秀的企业反倒应该掌握产品的定价权,这样才能在风险来临时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段永平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所谓差异化,指的是用户需要但别人没能满足的东西。这并不是说,其他手机厂商没有生产紫色的手机,我生产了,就是差异——这只不过是“不同”,也许市场上想买紫色手机的消费者不足1%,我的产品确实足够特别,但是用户并不需要。
真正的差异化,需要洞察用户的消费心理,也需要还原用户的消费场景。
段永平以两款截然不同的酒水饮料为例:可口可乐和茅台。在一众可乐品牌中,可口可乐是名副其实的遥遥领先,但它的差异化所在,并非是“气多”或者“味甜”这些受主观判断影响较大的因素——并且它们也很容易被模仿。
真正让可口可乐成为可乐之王的,是它无与伦比的渠道能力,从非洲的荒漠到东南亚的雨林,有人的地方,就能买到可口可乐。它将“在哪里都能买到”的信念深深植入了消费者的内心,进而培育起了大批忠实顾客甚至拥趸。
茅台则更懂中国人的心。白酒素来是年节送礼市场中的常客,各大省份大多都有本省传统的酒企和香型偏好。然而茅台从贵州小镇杀出,以小众的酱香型口味横扫全国高档白酒市场,靠的就是以“国酒”为核心概念的营销策略。
事实上,官方从未批准任何品牌为“国酒”,荣登国宴者也绝非只有茅台一家,但在经年累月的营销之下,茅台已经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护城河”。
不过,尽管差异化如此重要,但段永平还是提醒创业者们不要盲目尝试创新,尤其是在那些自诩为技术导向的企业当中。如果用户的消费习惯没有大的改变,如果市面上的产品已经能覆盖用户多种方面、多种层次的需求,那么不妨保持一颗平常心,“敢为天下后”,后中亦可争先。
段永平叮嘱这些创业者,“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用户买的从来就不是技术,而是好用的产品。”
03
“人性”的企业文化
外部竞争会淘汰一家企业,内部的崩溃同样也会。如果说商业模式关乎一家企业的成败,那么企业文化就左右着它的兴衰。
步步高无疑是一家有着优秀企业文化的公司。创立之初,就有许多原小霸王的员工慕段永平之名来投,后来又推行“全员持股”,以至于基层员工见到段永平本人,也会热情地喊一声“阿段”。即使是在段永平退休之后,继任者依然将他一手建立的企业文化贯彻至今。
段永平当然是一个有着巨大人格魅力的人,马云等人也是同理。但这是否意味着,性格不那么鲜明的创业者就无法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了呢?
自然也不是。尽管不同公司的企业文化各有千秋,但其基底却总是一致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使命讲的是企业存在的意义,愿景讲的是企业奋斗的目标,而价值观则是企业一切行动的法则。
稍有规模的公司,大概都会有一些类似的表述。但落在纸面上的标语,并不等同于刻进骨子里的文化,二者之间的鸿沟,有的企业花了二十年也没有跨过。
个中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能够与之兼容的治理结构。很多老板心怀梦想,想干一番大事,但决策从上到下传着传着就变了味,基层员工丝毫感受不到老板最初的激情澎湃。
还有一些时候,企业明明鼓励基层的想法和创意,但受制于各级领导,绝大多数的想法都被扼杀在了基层本身。
段永平对此的思考是,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要将更多的权重放在是否合适,而非是否合格之上。
合适,指的是员工的价值观是否与企业文化匹配,合格,指的是员工的能力能否胜任这一岗位。一家企业决非离了谁就转不动了,能力再强的员工,也只有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所在。
特别地,在管理层的选任上,段永平主张要将诚实和正直视为最重要的考量。他并不支持领导表现出过于强势的一面(如乔布斯),因为这样会使得员工逐渐失去担当和主动,凡事唯上,最终拖垮整个公司的效率。
从这种意义上说,他眼中的企业文化最终应该是“人性”的,而非“狼性”的。共赢不止应该出现在几家公司之间,更应该是一家企业内部的理想:本分,公正,尊严。
用段永平的话说,这是一家企业“利润之上的追求”。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实现这些追求。
杰克•韦尔奇说:“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竞争对手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