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杯”帆船赛上“建行号”扬帆起航。
深圳正全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蓝色粮仓”为代表的海洋经济,因其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追求,本质上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版图,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然而,这一“绿色”与“新质”兼具的产业,长期以来却面临着传统金融的“干渴”。如何破解“普惠金融”的堵点?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产业+数据+金融”的创新逻辑,给出一个破局的“深圳答案”。
困局 传统风控与“普惠”的错位
向海而生,是深圳所处的华南大地千百年来重要的生存法则。脱胎于传统渔业,现代海洋渔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日渐兴起。而现代海洋渔业的发展中,季节性强、市场波动大、回款难等问题,成了新一代“渔民”在经营中常面临的难题。
“一船货出去,可能要等一两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拿到钱,”一家水产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坦言,“想扩大生产,只能干着急。”这种金融“干渴”,是海洋经济发展中亟待破解的“蓝色尴尬”。
但在传统的借贷模式下,面对渔业的资金需求,银行却往往“不敢贷”。症结在于,银行传统的风控逻辑高度依赖“主体信用”,即银行必须看到企业拥有足额的“固定抵押物”和“规范的财务报表”才敢放贷。而海洋产业的生产者,恰恰两者都缺乏:渔船估值难,财务管理不规范。这导致银行无法评估其真实经营状况,形成了“普惠金融”难以触达的堵点。
破局 “交易信用”重构风控闭环
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了新的信用载体。建行深圳市分行敏锐地发现了“华采大宗”这一数字化渔业平台。该平台年交易额超百亿元,占据国内1/3的鱿鱼冻品市场,其通过科技创新,将传统、非标的水产交易“数据化”、“线上化”,是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
建行意识到,平台上沉淀的海量真实数据,是比固定资产更可靠的“数据资产”。由此,一场风控革命开始了:建行深圳市分行果断推动风控逻辑,从“依赖主体信用”转向“信任交易信用”。
这一跃迁,建立在坚实的验证之上。建行团队远赴威海、舟山等地实地调研,并穿透式梳理了产业链。其创新的风控闭环,牢牢抓住了三个关键点:其一,验证交易真实性:通过平台掌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三流合一”交叉验证。其二,融合线下经验:结合华采团队“现场验货、严格品控”的线下经验,形成“线上+线下”双线风控。其三,破解监管难题:针对“冻品鱿鱼”这一动产质押,建行与平台、第三方仓库及数字化监管方联动,确保了“货权清晰”,解决了监管难题。
在此基础上,建行深圳市分行成功为平台核定3亿元供应链平台云贷额度,并推出了标准化的线上产品“蓝海惠贷”,实现了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跃。
远航 普惠蓝图与“绿色”未来
新模式的落地成效立竿见影。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建行深圳市分行即实现普惠贷款投放9845万元。
这背后是一个个小微企业重获生机的故事。一家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凭借在平台上的真实交易数据,通过“华采大宗”小程序申请“蓝海惠贷”,“不到10分钟”就获批了。这笔钱,让他们敢于去接账期更长的海外订单,真正实现了“渔获游向全世界”。
这得益于建行“一点对全国”的特色供应链金融产品。该模式由建行深圳市分行“一点”直通,为平台遍布全国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一举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地域限制,大幅降低了操作成本,是“普惠金融”的精准落地。
“华采-建行”模式的本质是“产业+数据+金融”的生态协同。未来,这一成功实践将从鱿鱼单品,复制推广至“金枪鱼、鳕鱼、南极磷虾”等更多大宗海产品,持续以金融力量赋能“蓝色粮仓”,践行“绿色金融”的深远布局。
建行深圳市分行的“华采模式”,不仅是一个成功的金融产品,更是一个可复制的“深圳方案”。它以“数据”为钥,破解了“普惠金融”的末梢难题;以“平台”为桥,找到了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精准路径;以“海洋”为田,践行了“绿色金融”的蓝色使命,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注入了强劲的金融动力。
文:刘常源 赵轶
制版:李思萌 郭红霞 黄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