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雷军和小米的日子不好过,处于巨大的争议之中。近日海口法院的一纸判决,更是将雷军和小米汽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切的背后,似乎伴随着雷军流量时代的终结,让人始料未及。
1. 小米汽车败诉
论流量和关注度,几乎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比得上小米汽车。
这给小米汽车的营销和宣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会让小米汽车的一些负面新闻无限放大。近日小米汽车催付尾款官司,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根据红星新闻报道,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案件,判决小米相关公司向涉事消费者返还双倍购车定金,合计10000元。
换而言之,小米汽车在这起案件中败诉。
事情的起因,还是之前小米汽车方面催付尾款一事。
大概从去年年底开始,社交媒体出现很多吐槽,这些准车主们表示,突然收到通知,被要求在验车、收车前,限期内完成尾款支付,否则订单被取消,而且定金并不退还。
这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有的人无奈只能按照小米要求的来,有的人将小米诉诸法院。
上述海口宣判的案件,应该是全国首例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的宣判案件。
2. 还有一个官司
上述案件已经落下帷幕,但小米汽车还有另一个案件。
小米SU7 Ultra“挖孔机盖”案依旧在拉锯战之中,而且这一个引发的风波更大。
今年上半年有网友发现,小米SU7 Ultra车主,花费4.2万元选装碳纤维挖孔机盖,似乎与宣传的不符。
雷军曾发微博宣称“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但是实际上这个挖孔机盖好像并不具备上述功能性,而更像是一个装饰品。
事情爆出之后,车主们有的要求无损退车,有的要求小米方面做赔偿,不过双方一直谈不拢。
于是,有几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对小米汽车进行了集体诉讼。
前些日,小米法务团队拿出84页14组新证据,这些新证据更是引发轩然大波,其包括:
雷军在发布会、直播中多次提示该配件“价格昂贵、不建议购买”,已尽到提醒义务;雷军不懂结构,当时宣传时‘乱发微博’,经提醒后已修改”;宣传内容不在合同内,不违约……
3. 流量时代终结
上述两个案件,其实是小米汽车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各种纷争的缩影。
雷军造车以来,通过流量获得了巨大的声量,是小米SU7和YU7两个产品成为爆款的秘诀之一。
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而且其他车企也是如此操作,只不过没有雷军做的好。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雷军和小米正在主动终结这种流量热潮。
例如雷军缺席了万众瞩目的广州车展,在小米公关一号位上干了五年之久的王化,真如传闻中一样转岗了。
为何要主动终结流量热潮?首先,是不需要了。
造车之初,尤其是像雷军这样跨界造车,既没有燃油车的技术沉淀,也没有新能源的长期验证,而用个人IP快速撬动品牌认知,通过网络力量的几何级数,是低成本获客的流量密码。
小米和雷军,通过擅长的互联网流量打法,让小米汽车一炮而红。
不过如今小米汽车订单高居不下,刷新了行业纪录,品牌传播度可谓人尽皆知,已经不再需要那么极致的流量了。
其次,流量已经对小米和雷军造成反噬,甚至是极大伤害,有点弊大于利了。
当造车情怀落地为产品,小米汽车必须要面对消费者实际体验的检验,他们的注意力主动要从听故事转向看实际。
小米汽车身上任何一定的瑕疵或者无解,都会被无限放大,从而陷入巨大的舆论漩涡,这就是流量的两面性和脆弱性。
小米和雷军主动降低甚至终结流量热潮,可以将这种伤害和误解减小。
下一篇:建设银行取得液冷机房系统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