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指着小区里一排排空置的房子感慨:"你看这些房子,好多都没人住,窗户里黑漆漆的。我家楼上的房子买了三年了,一次都没见有人住过。"这个现象让我想起了几年前一个地产界人士的观点,他曾经预测过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
这个数据确实让人震惊:根据央行发布的《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报告》,我国城镇家庭中有41.5%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城镇家庭手里握着多余的房产,而这些房产很多处于空置状态。
我们来看看这个41.5%背后的具体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2%,城镇人口约9.3亿。按照平均每户3.2人计算,城镇家庭总数约为2.9亿户。这样算下来,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数量达到了1.2亿户左右。
这些多套房产是怎么来的?我们分析了几个主要原因。房价快速上涨期间的投资性购房占了很大比例。2015-2020年间,很多人看到房价不断上涨,纷纷加入买房大军,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投资保值增值。一位朋友告诉我们:"那几年房价涨得太快了,我咬牙买了第二套房,想着以后能赚点钱。谁知道现在房价不涨了,租金也不高,每个月还要还贷款。"
改善性住房需求也是重要因素。随着收入水平提升,很多家庭从小户型换到大户型,从老城区搬到新城区,原来的房子就空置下来。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拆迁补偿、继承等原因获得的多余房产。
我们实地走访了几个城市的住宅小区,发现空置现象确实比较普遍。在某个2019年建成的小区,入住率只有60%左右,很多房子窗户紧闭,阳台上也没有晾晒衣物的痕迹。小区物业管理人员说:"这里很多房子都是投资客买的,平时根本没人住。有些房子从交房到现在都没装修过。"
这种现象在不同城市表现得不太一样。一线城市的空置率相对较低,因为租赁需求旺盛,即使房主不自住,出租也比较容易。二三线城市的情况就复杂了,有些热点城市空置率不高,但有些城市确实存在大量空置房产。
四线及以下城市的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在某个四线城市调研时发现,新建小区的入住率普遍不高。当地房产中介说:"这几年建了很多新楼盘,但人口流出严重,真正有刚需的家庭不多。很多房子买了就空着,也租不出去。"
空置房产的增加带来了连锁反应。租赁市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本来房子多了应该租金便宜,让租户受益。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很多空置房产的房主并不急于出租,他们更看重房产的投资属性,对租金收益要求不高。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房子很多,但租房依然不容易。
我们遇到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他说:"我住的这个区域新房子很多,但是出租的不多。房东宁可空着也不愿意便宜出租,说是怕租客把房子弄脏了影响以后卖房。"
这种现象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供需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几十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房价持续上涨有其合理性。现在情况不同了,存量房产规模庞大,新增需求相对有限,市场正在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
二手房市场的表现最能说明问题。根据多个城市的房地产交易数据,二手房挂牌量大幅增加,但成交量却在下降。很多房主急于出手多余的房产,但买家观望情绪浓厚,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局面。
新房市场也受到冲击。开发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要和同行竞争,还要和大量的二手房竞争。很多城市的新房销售速度明显放缓,去化周期延长。一些开发商开始调整策略,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从快周转转向精细化运营。
这种变化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只有一套自住房的家庭来说,短期内影响不大,房子还是要住的。对于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压力就比较明显了。房产的流动性在下降,想要快速变现越来越困难。同时,持有成本在增加,房产税试点范围在扩大,空置房产的持有成本会进一步上升。
年轻人的购房压力可能会有所缓解。随着存量房产增加,房价上涨的动力在减弱,部分城市甚至出现了下跌。这给首次购房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一位准备买房的年轻人告诉我们:"现在看房选择多了,房东也没有以前那么强势了,有谈判的空间。"
租房市场的变化更加复杂。理论上房源增加应该让租金下降,实际情况却是分化明显。地段好、配套完善的房子依然抢手,租金坚挺甚至上涨。位置偏远、品质一般的房子则面临租不出去的困境。
我们采访了几位房产投资者,他们的心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位在2018年购买了三套房产的投资者说:"当时想着房价会一直涨,现在看来太乐观了。现在想卖都不好卖,租金收益也覆盖不了贷款利息,每个月都要倒贴钱。"
另一位投资者的观点更加悲观:"我觉得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买房投资风险很大,收益率也不高。如果不是为了自住,真的不建议再买房了。"
这种心态的转变正在影响整个市场。投资性购房需求大幅减少,市场主要靠刚需和改善性需求支撑。这种结构性变化让房地产市场更加健康,但也意味着快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
政策层面的变化也在加速这个进程。各地陆续出台了针对空置房产的政策措施,包括空置税、房产税等。这些政策的目的是提高房产持有成本,促进存量房产的流通,让房子真正回归居住属性。
我们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一些地方开始盘活存量房产,通过政策引导让空置房产进入租赁市场。一些房产投资者也在调整策略,从单纯持有转向积极出租,从追求资本增值转向注重租金收益。
住房租赁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在提升。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长租公寓领域,通过规模化运营提高房产的使用效率。这种变化有助于缓解空置问题,让存量房产发挥更大价值。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首先是投资观念需要调整。房产不再是稳赚不赔的投资品,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风险和收益。其次是消费观念可能发生变化。随着房价涨幅放缓,人们可能会把更多资金用于其他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因此改变。买房压力减轻后,他们可能更愿意在教育、旅游、娱乐等方面增加支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地积累房产。
城市发展格局也在调整。过去房地产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现在城市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提升。这种变化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还要看到,这个调整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大量空置房产的存在会对市场造成压力,可能影响相关行业的就业和税收。如何平稳地完成这个转换,需要各方面的智慧和努力。
从长远看,这种调整是有益的。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虽然短期内会有阵痛,但对整个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回到开头朋友的感慨,那些空置的房子确实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从投资热潮到理性回归,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新的机遇。
对于那41.5%拥有多套房产的城镇家庭来说,未来的路可能不会像过去那么平坦。房产投资的风险在增加,收益在下降,持有成本在上升。他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考虑是否需要减持部分房产,转向其他投资渠道。
这个变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不要被短期的市场波动左右,要从长期角度思考问题。房子终究是用来住的,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这个根本属性不会改变。
你家里有几套房子?你觉得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走势如何?对于那些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你认为他们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变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上一篇:原创 遭“并购诈骗”维权9年,宜通世纪的13.9亿何时能讨回?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