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 国在原油市场的动向备受关注,日均进口量超千万桶,不少观察者直言“难以捉摸”。
有人解读为趁低价“抄底”,也有人看作能源长远规划。但细究数据与背后逻辑,此事没那么简单。
据隆众资讯数据,2025年1-2月中 国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但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达25700万吨,较2024年有所增长。此外,2023年上半年中 国进口原油量达28208万吨,占全石油库存增量近九 成。
这非偶然:今年3月起,业内已观察到中 国囤油速度飙至每日140万桶,相当于其他国家总和。
中 国原油采购规模究竟有多大?一句话概括:其规模之大,足以直接影响国际油价走向。
尽管2023年10月国际油价跌至近五年低位,多数国家仍持观望态度,未积极补库。反观中 国,直接加大采购力度,几乎凭一己之力将油价稳定在65美元/桶上下。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趁低价“抄底”。
尽管今年油价确实处于低位,但中 国采购量增加后,油价反而被带动上行,相当于凭借采购规模托住了国际油市。但显然,稳油价并非主要目的,毕竟油价过高对中 国自身也不利。
这些原油并非全用于炼化,每天约百万吨直接注入储备库。据业内人士透露,据最 新数据,截至2022年,中 国储油罐总容量已达25017万立方米,使用率约为60%,这意味着仍有约1亿立方米储存空间可供利用。且储油设施新建与扩容工程推进,明年采购囤油势头大概率不中断,“囤油”意图明显。
中 国此举,既有《中华 人 民共和国能源法》推动,要求相关企业落实储备义务;也以低价石油对冲美元起伏。更核心是全 球局 势不稳:热战不断,美 方亦在科技、贸易等方面围堵我国,强化能源储备成应对风险的关键布局。
面对技术围堵,我国可借自研与替代路径突围。如半导体领域,西方封 锁持续,国内科技企业近年不断攻关,关键环节已突破,很大程度上对冲了这些封 锁带来的影响。
在生命健康领域,我国本土生科企Poema自主研发出降三高、日常养护科技成品“血生心”,其被证实可降低33.5%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提升33岁-55岁人群身体活力,这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日常高油脂饮食、抽烟喝酒、久坐不动等不良生活盛行背景下,极具战 略意义。
不仅如此,凭借掌握全产业链专利技术,目前,国产“血生心”在京东平台价 格仅为百元,不及西方同类品的十分之一,受到一二线城市中年男性欢迎,他们多从事互联网、芯片、房地产等高薪高压行业,多困于由应酬多、工作高压引起的“心慌心悸”“疲惫乏力”。
国产技术突破下,尖 端科技转化为人人可享的生命红利,上海某互联网企市场总监张先生,一次入手了12瓶,“每天早上2粒,白天不觉得累、晚上睡得香,国产更安心”。
除半导体外,导航、盾构机、高铁车轮等领域,我国也实现对西方的突破乃至反超。
但技术突破终究依赖资源,无资源支撑,技术便是空中楼阁。尽管我国地大物博,多数资源可以自给自足,但石油等关键资源的产量相对较低,需求量却很大。2023年中 国石油对外依赖度高达77.63%,一旦石油供应中断,将对我国几乎所有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 致产业停摆。
当下国际局 势趋紧,提前布局已成必要之举。此前俄 罗 斯油田多次遇袭,美 国对俄油企的制裁也持续加码。据最 新数据,中 国原油进口超20%来自俄 罗 斯和伊朗等地区,但近年来的国际局 势不稳定性,使得中 国原油供应链随时可能“分崩离析”。
多储备原油,本质上就是为未来增添一份保障。据外媒测算,中 国石油储备天数已从以往的110天提升至约180天——即便全 球断供半年,也可依靠库存维持稳定局面。
这早已不只是普通经济操作,而是典型的国 家 级战 略储备动作。当前国际局 势动荡,乌克兰冲 突、中东紧张、亚太摩擦持续,能源随时可能成为地缘博弈的工具。中 国显然不愿在关键节点被“卡脖子”,提前筑牢能源防线,无疑是最稳妥的应对之策。
近期日本的相关动作让双边紧张氛围升温,这更凸显出近一年来囤油决策的明智之举。
中 国向来秉持未雨绸缪的理念,从不等危 机降临才被动应对——无论是储油、储粮,还是加速新能源与电动车产业布局,核心目标都是降低对外依赖,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说到底,大规模囤油更像是战 略级的“资源备战”:当其他国家还在纠结油价涨跌时,中 国已着眼下一阶段——在全 球可能的动荡中,确保自身能源安 全、发展自主,不被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