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主持召开“C5+1”领导人峰会,与中亚五国达成了一系列矿产合作协议,同时美国地质调查局更新了“关键矿产”名单,新增铜、银等多种元素。《南华早报》11月10日的一篇报道指出,这些动作表明,美国正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这场全球范围的稀土争夺战不仅关乎经济,更关乎战略安全。稀土,这个听起来并不起眼的资源,为什么能成为全球博弈的焦点?美国的焦虑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深层次原因?
稀土是一组包括镧、铈、钕等17种金属的化学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和高科技领域。它们是智能手机、风力涡轮机、战斗机和电动车等产品的关键材料。尤其是钕和镨,是制造高性能磁体的重要原料,而这些磁体是电子设备和军事装备的核心组件。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中国目前占全球稀土加工能力的80%以上、磁体生产的90%以上。这一主导地位让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位置。
稀土不仅是工业生产的基础,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美国国防承包商依赖稀土生产战斗机、导弹系统和其他军事装备。中美贸易战期间,中国曾明确表示稀土是谈判的重要筹码。美国意识到,长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可能成为其战略安全的软肋。尽管中国暂停实施相关出口管制措施一年,但美国仍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替代来源。
然而,美国国内稀土产业的发展并不顺利。虽然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之一,但开采和加工稀土会产生大量污染,美国的环保法规对此限制重重。此外,重建国内稀土供应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可能需要十年以上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面对这些挑战,美国转向全球合作。最近,美国与马来西亚签署稀土谅解备忘录,试图利用马来西亚的加工能力。同时,美国与中亚五国达成多个矿产开发协议,包括开发哈萨克斯坦的钨矿资源。这些动作显示出美国试图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不仅在于资源储量,更在于其成熟的加工技术。美国诺维昂磁业公司创始人斯科特·邓恩曾表示:“部分客户的需求标准,是中国几十年产业积累才能做到的。”即便美国找到新的稀土来源,依然难以替代中国的加工能力。近年来,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了一系列管制措施,要求美国企业必须证明其产品不用于军事用途。这一政策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对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来,中美在稀土领域的博弈将继续加剧。美国可能加速国内稀土产业建设,或投资研发替代材料以减少对稀土的依赖。而中国则会巩固产业链优势,通过技术升级和国际合作扩大影响力。尽管美国试图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中国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稀土,这一看似不起眼的资源,正在深刻影响全球产业链和地缘政治格局。谁能真正掌握稀土的主动权?答案或许要等待时间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