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资管行业,或许较少有人能像石婧一样,用职业生涯完整穿越行业的几个大周期,并最终学以致用的。
2007年,她于牛市之巅入行,在合资公募机构的产品岗位上掌握了用量化思维“挖掘”策略超额收益的方法。
转战头部保险资管后,她又在万亿级保险资金的战场上,亲历了基金业从“明星”制到团队制,从“胜者为王”到“剩者为王”的完整周期。
从伴随着“基金一哥”、行业猛人们的崛起,到2015年眼看着机构群体在流动性“逃生门”前的惊心动魄,再到“从零开始”搭建公募养老FOF团队,直至如今担纲富国基金多元资产研究总监,用数百个因子指标为全市场基金做“X光体检”,并构建风险等级不同的FOF产品。
石婧的几度职业转身,恰恰见证了中国基金行业从草莽走向精细、从个人英雄主义走向“主动团队”和“被动工具化”并重的时代更迭,而她本人在其间积累的诸多经验和认知,也成为如今其在管产品获取稳健业绩的依仗。
那些年的所“行”、所“成”、所“思”、所“悟”,不仅体现在拟由她管理的新产品上,也被收录在我们此次深谈之中,这恰成了这场对话最有含金量的地方。
富国基金多元资产投资部多元资产研究总监 石婧
01
从“挖掘”有效策略起步
严格意义上说,石婧的研究生涯是在2007年起步的。这一年正是大牛市,作为本硕都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攻读的学生,毕业后,她在市场顶峰加盟了一家中外合资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并从事产品开发工作。
当年的公募机构,从业人员远没有如今那么多,“一岗多职”也是常事。身为产品开发的石婧,大量工作是从战略角度去为公司挖掘“未来有用的策略”。
如今行业惯用的量化工具和思维,包括自己写代码测试策略的回报、风险、敏感性这类工作,石婧在十八年前就在做了。
当然,石婧当年在公司做的工作是为公司“挖掘”、“储备”长期的策略方向,进而用来指导后续的产品设计、基金经理配置等目标。但同时,这期间的研究也大大开拓了她的视野,并为她日后做资产配置、组合构建、选择基金经理等FOF管理流程打下了扎实的量化研究基础。
直到如今,石婧所在的富国多元资产投资团队,也会在组合配置中,大量使用量化因子,并结合主观调研经验来选基并动态调整。这和石婧在职业早期打下的基金研究基础不谋而合。
02
重视体系搭建
石婧早年加盟的这家合资公募机构,有海外的一线机构做股东。这令公司在设立初期得以大量借鉴了海外在产品设计、投研流程和风控体系上的成熟经验。
尽管中外双方的认知在当年差异还较大,但这期间一场场和海外机构同事们召开的、艰难却富有成果的会议,也为石婧打下了很多体系搭建上的认知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石婧亲身经历了海外产品设计的体系和流程,对长期布局策略的重视、对风控体系的严谨搭建,这些收获在当年未必感受如此之深,但随着近几年A股市场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场波动的提升后,愈发显得重要。
日后,石婧在自己的资管生涯中,哪怕是只率领一个小团队,都会把团队的体系、规章、流程、制度设计得比较完备,用体系化的思维来保障投资理念的落实,这个思维其实同她早年的经历有密切的关联。
03
转战投资一线
2009年,石婧有机会加盟国内的一家头部保险集团,并在该集团下属的资管公司里工作,彼时这家资管机构已管理了几万亿资金,且拥有全天候、全谱系的投资门类。
在这家机构里,石婧完成了从研究到投资的转型,更是亲身参与了天量资金的管理,这个过程给了石婧非常重要的历练,更助推了她几个关键投资思维的形成。
石婧最初的岗位是在公司的资产配置部门出任投资经理助理,这个岗位不仅有研究的职能,也有协助投资的职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她还要成为团队内部投资经理的“B”角,阶段性地替补他们的岗位。
在这个过程中,石婧不仅要为投资经理提供研究支持,也替过权益投资、固收投资的岗位,在一个高水平、高压强、重视团队互助的投资环境内,她很快成熟,并开始直接管理账户资金。
而且,当年她所在的几支团队都是实施团队考核目标的,团队内投资经理个体的表现,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绩效,也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考核结果。这个严厉又相对公平的考核机制,不仅锻炼了她的投资管理能力,也让她从另一个侧面更好地体会了团队合作分工的机制及重要性。
日后,她在率领团队时,也会把当年在一线投资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运用到团队中去,更有机地来实现团队内各个成员的积极配合。
04
“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2009到2015年,公募基金尤其是权益(偏股)基金,还是非常看重“基金经理”个人的作用的。
而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部分明星基金经理也确实能持续多年地创造“超额”收益。所以,石婧当年的选基体系中,分析基金经理投资体系的“先进性”、“系统性”,尤其是业绩上的可持续性,是当年研究的重中之重。
另外,考虑到所在团队和自己个人管理的账户资金规模巨大,仅靠已经成名的几位明星基金经理,显然是不够资产配置之用的。这就需要团队不断地去行业里接触、挖掘“新”的潜力基金经理,并对他们业绩背后的原因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事后看,石婧当年所在的团队对于基金经理能力的把握是相当出挑的。他们不仅很早就布局了一些行业里独树一帜的投资明星,也在业内较早地挖掘出一些在研究上独具优势和风格的基金经理。
后者的投资擅长更明显体现在某些行业中,随着部分行业中长期潜力的焕发,这些特色鲜明、特长突出、基本面研究颗粒度细致的基金经理,日后都成长为领军一方的投资负责人。
另外,石婧也有体会,每个基金经理的风格是不同的,能够适应的市场阶段也不同。同时,随着市场行情的结构性特点和风格化日益突出,一个基金经理在牛熊市道里都能领先的概率越来越低了,需要组合经理有更好的资产配置理念。
不追求“全天候”的明星,而是因地、因时而宜挑选基金,进行组合投资来穿越周期的思维在此后渐渐占了上风,这个思维突破也帮助了她后续持续地取得进步。
05
投资要能适应“高波动”
2015年,是让石婧“印象深刻”的一年,也是她投资思维大步向前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有市场风格的登峰造极,牛熊切换的霹雳弦惊,更是对场内投资者、包括对机构组合流动性形成史所未见的考验的时刻。而这种历史性行情的经历,对于一位投资经理的成长也很关键。
感受敏锐的石婧,从2015年初就发现市场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此前的2014年末,A股行情骤然从中小市值风格切换到大盘风格,一个月间风格的剧烈切换,虽然带来了更多的绝对收益,也让稳健组合的超额收益消弭殆尽。
进入2015年后,风格化的市场继续极致演绎,结构性的市场风格又切换回了小票和“互联网+”的行情,整个行情被投资热情和大主题持续鼓舞,多数投资者在其中被裹挟向前,再之后就是如过山车般的急起急落又急起。没有充分准备的投资人,在杠杆的作用下,纷纷遭遇前所未有的业绩考验。
在这个过程中,石婧不仅亲身经历了波动,也见识了不同风格的机构在其中迥异的表现。有准备的机构和基金经理,与没有准备的机构和基金经理,最终的结构大相径庭。
这铸成了她投资的另一层重要见识,投资的很多智慧不仅体现在投资端,也体现在风控端。投资组合的构建首先要有能渡过高波动的意识和安排。“平时不要怕麻烦,关键时候才能多留几口气。”
同样也是历经这样的大时代后,各中大型资管机构都进一步收紧了对风险控制、投资分散度、流动性冲击的管理和要求,这个市场也随之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波动、注重公司质量的新时代。
06
FOF产品天然定位是稳健
2016年初,石婧开始参与保险大账户的管理,尽管开局市场就再次面对流动性的冲击,但此时已有经验的石婧较好地处理了这个危机,通过动态调整仓位,同时积极把握新兴科技行业的机会,使她在年末仍然取得了较好的超额和绝对收益。
此时,国内第一批FOF基金和养老产品开始筹备,她加盟了一家大型银行系基金,并参与筹组养老和FOF团队。
再次面对新领域,石婧不仅逐步充实团队,同时也“从零开始”搭建公司的FOF投研体系、规则和流程。日后,这些体系助力公司稳稳地实现了FOF和养老业务的开局。
彼时,行业里初生的FOF产品其实是两个业务方向,一个方向是从业务开展角度考虑,尽力推出有业绩锐度的产品谱系,希望能满足客户对短期业绩表现的需求。另一个则着重FOF稳健的产品特点,重点追求丰富且相对稳健的产品布局,注重产品和日常管理的投资分散度和均衡度。石婧团队的选择是后者。
日后看,这个方向成为了FOF产品发展的主流方向,近年业内整体业绩、规模靠前的FOF团队均为定位在中低风险的团队。
石婧日后总结说,FOF产品的天然倾向是稳健,如果在高风险高收益与低风险中收益之间做选择,那她的选择必然是后者。这既是产品的特点,也是团队和个人的风格所系。
07
投资“新时期”
2022年,石婧加盟富国基金,加入多元资产投资部并开始从事FOF的管理。她认为,和不断进步的市场相呼应,富国基金的FOF投研体系和以往的各个时代相比,也是全新的构造和组织模式。
首先,依托强大的量化和人工智能工具,现在的FOF投资能够实现对全市场所有基金的“穿透式”跟踪,这令组合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今的富国FOF团队,依托量化工具,可以实现日频的产品跟踪,以把握所投资标的业绩和投资动向。
其次,研究的深度和颗粒细致度也大大加强。比如围绕不同的产品和基金经理,富国FOF团队有大量的跟踪指标以不同的频率做更新和分析,包括对权益基金的300多个跟踪指标,对债券基金有100多个指标。
这些指标由量化程序和人工团队密切配合完成,相当于每天都在给所投资的“基金”做体检。通过人工访谈和量化监控,富国对所投资的产品有了更多考察的维度,投资的颗粒度也大大提升。
石婧总结,这个行业的基金产品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上市公司数量,把研究颗粒度不断细化是整个市场和管理人群体不断进化的方向之一。
其三,对策略的跟踪分析更趋动态。石婧透露,尽管有了更严苛的契约和法规要求,但许多基金和基金经理的策略在中长期还是会出现变化,这些变化不一定是风格漂移,有些时候也是正常的投资思想迭代。
因此,在对产品和基金经理跟踪时,富国的团队也强调不能“思想固化”,把基金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而是要动态地跟踪和赋以标签,且日频的跟踪要和基金产品的定期报告(季报、年报)相对照,通过丰富的检测方式,有体系地跟踪和调整模式,来达到对具体标的的“准确定义”。
还有,FOF投资的广度相比以往大大增加,多元投资的特点和必要性持续提升。石婧总结,随着基金行业的深度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FOF作为当前普罗大众多元化、全球化投资的较好载体,其投资范围相比以往也大大拓展。
比如,以前FOF投QDII基金,可能买个标普500ETF就完成了。但现在FOF基金经理要在欧、美、日、印度、越南、巴西等各地区海外股票基金、以及不同信用级别的美元债基金、亚洲债基金之间做选择,同时,投资范围也要囊括越来越受关注的黄金和REITs产品,同样在国内基金的投资中,也要考虑不同基金经理的资历、风格特点、行业特色等维度,配置的可选择度大大增加,也对整个FOF团队跟踪和配置产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8
新团队、新产品
而对应这种持续提升的投研要求,富国基金FOF团队已经搭建完成一个分工科学、梯队完整的投研团队,并仍在持续扩张之中。现在的投研体系,主要包括4位基金(投资)经理和若干研究员,每位投研人员都有专业的资产类别分工,来提升整个团队的研究实力和能力。
同时,富国团队也会不断推出在能力圈之内,且适合市场的新产品,比如近期会推出的富国智恒稳健90天持有期混合型FOF(A类025812/C类025813),就是一个面向稳健投资人的追求低波的FOF产品。
这类产品拥有一个更广泛的投资布局,不仅布局国内的股票和固收基金产品,也会放眼境外产品,同时也将明确把REITs、黄金等大类资产纳入布局之中。从历史回溯研究看,更多元的资产配置,不仅能大大熨平波动,也可以令投资组合的业绩表现相比单市场有更稳健的表现。
而这正是FOF作为一个基金中基金的组合产品,天然的魅力所在。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