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姑娘杨晴,去年刚考上事业单位捧上“铁饭碗”。
明年要结婚的她,被10月刚出的购房补贴勾得心痒痒:
经开区新政出台新政,对刚需、改善买房都有补贴,要是跟同事一起团购,最高能拿十几万奖励!
“这是不是抄底的好时候?”
杨晴跟男友掰着手指头算,自2024年5月以来,救市政策已经来了两轮,2025年这波是第三波了。
不光武汉,平顶山、东莞、中山这些城市,10月都扎堆出了买房补贴政策。
可看着身边朋友年初买的房年中就跌了20万,她又犯了嘀咕:
第三波救市来了,房价真能上涨吗?
今天咱们就把这事说透,别让你跟杨晴一样,花了钱还后悔!
1
救市玩真的!各地撒钱抢人买房
我们不得不说,这轮救市,地方政府真是把“诚意”撒在了明面上,不再是不痛不痒的“放松限购”,而是真金白银的补贴。
长沙最直接,7月就出台“以旧换新”补贴,卖掉旧房一年内买新房,最高能补3万,按新房总价1%算;
多子女家庭更划算,生了二孩及以上的,买房算套数时直接减一套——
原来有一套算无房,有两套算一套,这力度以前想都不敢想。
上海也跟上了,8月25日六部门联合发文,不仅调减限购,还优化公积金政策,连首套房的贷款年限都放宽了。
更关键的是,中央早定了调: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把“稳住楼市”写进总体要求,住建部部长倪虹3月在记者会上直言“要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
地方跟着中央动,短短半年,全国就有170多个省市(县)出台了超340条救市政策。
从放松限购到直接给钱,从优化贷款到团购奖励,这第三波救市,比前两波猛多了!
2
为啥这么急?土地财政快扛不住了
地方政府不是闲得慌,是真的被逼到了墙角。
首先,楼市还在“L型”底部趴着。
2025年前两个月看着有点回暖,可到了二季度又凉了下去,新房卖不动,二手房降价也没人要。
房企更惨,近四年淘汰了一大批,现在能撑着的基本是央国企,中小房企要么暴雷,要么等着被收购,偿债压力大得吓人。
最要命的是土地卖不出去了!
2023年以来,不少地方的土地出让收入直接腰斩,有的县城连公务员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要知道,土地财政是很多地方的“钱袋子”,城市修路、学校建设、养老院运营,都靠卖地的钱。
地卖不出去,民生工程都得停,你说地方能不急吗?
所以这第三波救市,不是“想救”,是“不得不救”。
不把楼市拉起来,土地没人拍,财政就断了档,最后影响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
3
政策猛如虎,市场冷如冰?
可现实却给了救市政策一记响亮的耳光:
市场根本不买账!
国家统计局数据摆在那:2025年上半年,百城二手房价格累计跌了3.60%,已经连续38个月下跌!
啥概念?
也就是说,你去年买的100万房子,今年可能只值96万,而且想卖还得再降价。
重庆有个业主,房子挂了半年没人问,最后咬牙降了65万才成交,相当于白干了三年。
为啥政策没用?
根子在老百姓的信心没了。
联合资信评估的报告说得直白:“经济增速慢了,大家对未来收入没底,就算有补贴,也不敢背几十年房贷。”
杨晴的大学同学就跟她说:“现在每月工资刚够花,万一失业降薪了,房贷断供怎么办?”
而且现在大家对房子的要求也高了,要绿色、要智能、要安全,可市面上很多房子还是老户型、差物业,就算有补贴,也没人愿意买。
政策再猛,老百姓口袋里没钱、心里没底,一切都是白搭。
4
对普通人来说:是机会还是坑?
这波救市,有人觉得是机遇,有人觉得是陷阱,关键看你是谁。
对杨晴这样的刚需族,确实是个好机会。
购房补贴能省几万,现在房贷利率又在历史低位——
央行行长潘功胜今年3月说,去年存量房贷利率下降,每年能帮5000多万户家庭少还1500亿利息。
现在买房,成本确实比前几年低。要是你真的要结婚、要上学,现在入手,能省一点是一点。可对想抄底的投资者,千万别冲动!
这轮政策只能短期稳一下市场,改变不了楼市长期调整的趋势。
未来的楼市,只会“分化”不会“普涨”:
北京、上海这些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好房子可能会稳一点;
但那些没产业、没人口流入的三四线城市,房价还得跌。
广东中山有个投资者,2023年买了套公寓,现在想卖,价格跌了40%还没人要,只能空着交物业费,肠子都悔青了。
现在买房的逻辑变了:以前是“买了就赚”,现在是“买错就亏”。
没有“普涨行情”,只有“结构性机会”,普通人根本玩不起。
第三波救市来了,可房价沸腾?别做梦了!
杨晴还在观望,她不敢赌;
那些想抄底的投资者,却在偷偷撤退。
现在的楼市,就像一场拉锯战:
政策在一头使劲拉,想把市场拽起来;
老百姓在另一头往后拽,怕自己被坑进去。
别被“补贴几万”“团购优惠”的噱头冲昏了头!
核心城市都没稳住,全国房价怎么可能沸腾?
6月国常会说要“更大力度救市”,可“更大力度”不等于“房价暴涨”。
对刚需来说,有补贴、利率低,可以看看,但别勉强;
对投资者来说,现在入场,很可能抄在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