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手机里跳出的最新融资数据,我点开那张醒目的图表,电子行业44.68亿元的净买入额赫然在目。寒武纪16.4亿的融资额像一记重锤,把市场情绪砸得嗡嗡作响。这场景多熟悉啊,每次行情启动前,总有那么几个板块像打了鸡血似的冲在前面。
但说实话,这种新闻看得越多,我越觉得讽刺。记得2007年那波行情,有色金属涨得最凶的时候,营业部里的大爷大妈们排队开户;2015年创业板疯涨,连卖菜阿姨都能跟你侃几句"互联网+"。结果呢?狂欢过后,留在沙滩上的永远是我们这些散户。
说到牛市,我见过太多人把"赚过"当"赚到"。就像去年那波反弹,4000多只股票跑赢指数,可最后真正落袋为安的有几个?我认识的老张,在券商干了二十年,去年三月重仓某科技股,涨了30%没走,结果现在倒亏15%。问他为啥不卖,他说:"牛市要捂股啊!"
这话听着耳熟吗?我们总被这种似是而非的经验坑得找不着北。其实真正的机会从来不是"捂"出来的,而是"看懂"的。就像打牌,你连对手的底牌都看不清,凭什么觉得自己能赢?
说到看懂市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研究政策、看财报。要我说,这就像拿着放大镜找蚂蚁——方向错了。你知道机构研究员每天看多少份报告?参加多少场闭门会议?他们掌握的信息差,够我们散户追八条街。
但别灰心,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大资金就像大象过河,动静藏不住。它们有三个致命特征——连续性、规模性和重复性。这就好比你在黄浦江边看见一连串大象脚印,不用亲眼见到大象,也知道它来过。
看这张图就明白了。左边股票震荡上涨时,"机构库存"数据(下面橙色柱体)始终活跃;右边股票虽然也在反弹,但机构资金压根没动静。结果呢?一个继续飞,一个跌回原点。这哪是技术分析能看出来的?分明是资金在说话。
说到信息差,"金陵体育"这案例堪称经典。苏超联赛3月宣布时就有资金进场,等5月消息满天飞时,人家早吃饱喝足了。这让我想起个段子:第一层人知道消息买股票;第二层人知道第一层人知道消息;第三层人直接监控第一层人的账户。
我们多数人连第一层都够不着。但换个思路,既然跟不上消息,何不跟着资金走?就像打猎,追不上兔子没关系,看清猎狗的动向就行。
这些年我越来越确信:在这个市场里,数据比人靠谱。不是因为我多相信机器,而是人性太容易被情绪左右。你看融资数据出来时多少人热血沸腾?但真正能持续跟踪资金流向的凤毛麟角。
我用的那套量化系统有个狠招——把机构行为数字化。就像给资金做CT扫描,"机构库存"活跃度高低一目了然。这比猜主力动向靠谱多了,毕竟真金白银不会骗人。
说回开篇的电子行业44亿融资。机会肯定有,但千万别一窝蜂冲进去。我的经验是:
记住,热闹是机构的,理性才是你的。就像现在满屏的寒武纪新闻,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后续资金是否持续流入。
市场永远在变,但资金流向的规律不变。找到适合自己的观测工具,比天天打听消息强百倍。
写完这篇文章时看了眼行情,电子板块又开始震荡了。这不奇怪——资本市场的故事永远讲不完,重要的是你带着什么武器进场。
最后照例声明: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仅供交流学。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与操作方式。谨防各类以本人名义开展的收费服务与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