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已出现四大现象,值得大家深思。
在时代浪潮里,上海、深圳这些经济前沿城市,正悄悄发生深刻变化,四大现象越来越明显,每个身处其中或关注城市发展的人,都该多琢磨琢磨。
上海、深圳的就业市场,完全是两极分化的状态。一边是高端岗位竞争挤破头,硕士文凭慢慢成了入门门槛,九八五、二一十一类高校的毕业生,简历能堆成小山,一个普通高端岗位,往往有上千人争抢;另一边,制造业、服务业这些基础岗位,却招不到人。就像深圳有家电子厂,月薪八千元,还是招不来普工。这种矛盾其实是教育培养和产业需求对不上,高端人才供太多,基础工种又缺人,年轻人抱着高期待,面对现实又不甘心,宁愿慢慢找工作,也不愿降低标准,企业则因为招不到工人,没法扩大生产。
楼市分化越来越厉害,上海、深圳出现了豪宅抢手、刚需房没人问的奇怪情况。上半年,上海千万级别的豪宅,成交量比去年同期涨了百分之十五,刚需住房的成交量却跌了百分之二十二;深圳二手房均价从高峰时的每平八万三千元,降到了六万五千元,可普通购房者还是觉得买不起。就算有政策支持,刚需房市场也没好转,这背后是房屋总量已经过剩,大家买房越来越理性,加上经济压力大,房地产的黄金时代早就过了,买房不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想买房得更谨慎。
消费降级和储蓄增加,这两种情况在上海、深圳同时存在。奢侈品门店没了往日热闹,高端餐饮的营业额往下滑,但平价餐饮、便宜的快消品,生意却特别好。一季度,上海奢侈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降了百分之八,一百元以下的快消品销量,反而涨了百分之二十五;与此同时,居民存钱的比例涨到了百分之三十八,上海、深圳的家庭,平均每个月比以前多存两千元。年轻人既想省钱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又怕自己的阶层往下掉,这种矛盾心态,其实是对未来收入没底,又不想丢了生活品质。
曾经吸引无数年轻人的上海、深圳,现在出现了人才 “逆虹吸” 的情况,越来越多人选择离开。一季度,从深圳回到二线城市找工作的人,比之前多了百分之四十五,上海的应届生,毕业后愿意留下来的比例,跌破了百分之六十。高房价、快节奏、大压力,成了年轻人逃离一线城市的主要原因;反过来,杭州、成都这些二线城市,靠着购房补贴、创业扶持这些政策,吸引了不少人才过去。大家用脚投票的选择,也逼着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重新想想自己的发展路子,不能再只拼 GDP、拼高楼大厦,得更多关注人的需求和感受。
上海、深圳这四大现象,其实是市场深层逻辑变了的真实反映。它们提醒我们,城市发展不能只盯着高楼和经济数字,更要在乎生活在里面的人的真实感受,找到发展和民生的平衡点,才是长久之道。
上一篇:金价突然大涨!有人却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