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种昂
近日,中国显示产业一个全新的联合体——中国玻璃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联盟在安徽省蚌埠市正式发起。这对于中国显示产业未来发展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11月7日至8日召开的2025年低碳无机非金属材料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暨第二届玻璃产业发展大会上,来自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中国建材集团、京东方、隆基绿能、福耀玻璃等产业链上下游的众多代表共同宣告了该联盟的诞生。
截至2024年底,中国显示面板产值约占全球一半,出货量约占全球七成以上。中国显示产业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在产业上游,基板/载板玻璃领域,全球前三大厂商市占率超过90%,中国本土企业市占率仍不到10%。
当下,人工智能等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工业发展格局。玻璃作为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有专家直呼,未来中国显示行业风险是在加大而不是在减小。
中国玻璃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联盟成立,正是为了助力中国显示产业构建更安全的供应链体系。
供应链隐忧推动联盟发起
“如今,中国从‘少屏’到‘产屏大国’,却依然存在‘链’上隐忧。”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胡春明披露了一组数据:2025年,中国显示材料产值全球占比预计达48%。但处于产业上游的基板/载板玻璃领域,全球前三大厂商市占率超过90%,中国本土企业市占率仍不到10%。中国显示产业上下游存在着巨大的供应链缺口。
整个显示产业链大致可分为:玻璃/载板基板(上游)—液晶面板(中游)—电子显示屏(下游)。终端广泛应用于电视、手机、电脑、车载显示等领域。
中国显示面板产值约占全球一半,出货量约占全球七成以上。可中国显示产业上游、基板/载板玻璃却只有彩虹股份一家刚刚突破了8.5代产线(目前市场主流技术)的技术瓶颈,实现规模化量产供应。
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肇琦告诉记者:“我们建成了国内首条G7.5、G8.5+溢流法液晶基板玻璃生产线,突破了三大技术难题,实现了基板玻璃关键材料与装备的国产化替代,核心环节自主可控率显著提升。”但目前美国康宁公司正通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多个中国显示企业发起“337调查”,以彩虹股份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主动向美方提交终止调查的动议。
“未来中国显示行业风险是在加大而不是在减小,对产业链安全的要求大于对效率的要求。”胡春明判断,当前中国显示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整体仍处于“基础级”,部分关键原材料和装备尚不具备供应“冗余性”。
“玻璃基板堪称显示面板的‘芯片’,却是我们产业链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高级顾问郝梅平直言,中国显示产业突破困局必须双管齐下:既要专注技术突破,又要构建市场联盟;政府则需在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和知识产权布局上精准发力。
正是基于此,在2025年低碳无机非金属材料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暨第二届玻璃产业发展大会上,来自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中国建材集团、京东方、隆基绿能、福耀玻璃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界代表共同发起了中国玻璃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联盟。
联盟的发起,标志着中国玻璃新材料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生态化的协同作战。正如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刘建华所言,要“让链上的每个环节升级为价值共创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建材集团首席营运官、凯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自波表示,玻璃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联盟旨在“打破技术壁垒,打通合作堵点,协同创新,共筑安全稳定且富有韧性的产业生态链”。
“链合”共建供应链体系
此次大会不仅举行了中国玻璃新材料产业链共链联盟发起仪式,还发布了中国玻璃行业高质量稳增长发展倡议、供应链生态联合宣言和供需清单、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常张力借此时机提出了“坚持开放合作,努力提升全产业链的协同能力”的路径。他透露,本次大会发布了第二批供需清单并签署多项产业链合作协议,旨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协同发展”。
事实上,显示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不乏先例。
有着“玻璃之都”的蚌埠市就依托这一产业建设“中国玻璃谷”。蚌埠市委书记、市长马军介绍,依托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和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一系列“中国首创、世界第一”的原创性成果在蚌埠诞生,使蚌埠玻璃产业从传统制造全面跃升。
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程肇琦告诉记者:“在产业协同中,我们依托合肥‘中国屏都’的集群优势,与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基板玻璃分钟级送达,构建了安全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让众多企业联合起来、探索共同构建供应链体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显示产业和市场未来的发展潜力。
目前,中国已投资超1.5万亿元,建成60余条显示面板生产线,年产能约2.5亿平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产业聚集地。当下,人工智能等新理念、新技术、新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工业发展格局,给显示产业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增量。
常张力表示,中国玻璃产业将依托联盟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世界级玻璃新材料集群,开拓半导体、“好房子”、新能源车等应用场景,打造产业“第二曲线”。
“过去一台汽车的玻璃使用面积平均只有3.5平方米,而今增加到5.5平方米,车载显示屏数量大幅增加。”这小小的2平方米增量,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给显示产业带来的巨大市场空间,中国国检集团技术总监韩松举例说。
OLED产业身处显示产业下游。中国OLED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耿怡描绘了一幅图景:“OLED的技术迭代和场景渗透,正从手机向平板、笔记本电脑、车载、VR/AR快速渗透。”她指出,人工智能与显示的深度融合,将为OLED产业带来新增长。这意味着中国显示产业急需构建规模更大、更加安全的供应链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强调,中国显示产业界要紧抓“十五五”规划机遇,布局“未来电子、未来能源、未来半导体、未来显示”,“探索现代产业链‘命运共同’新范式,开创‘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