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通过英国权威媒体《星期日泰晤士报》向整个欧洲发出了一项尖锐而富有预见性的警告。
他指出,在俄乌战争的军事行动终结之后,恐怕不会是欧洲安全的终点,反而可能是另一场争议的起点。
他提到,届时会有声音推动欧洲重新与俄罗斯搭起经济桥梁,甚至要把早已炸沉在波罗的海海底的 “北溪 2 号” 天然气管道重新提上议程。
在乌克兰的炮火还没完全停歇的当下,这样的预判显得格外尖锐。
要知道,“北溪 2 号” 从诞生起就裹着争议,批评者早把它视作欧洲对莫斯科妥协的象征,2022 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这条管道更是在一场至今没解开的爆炸中彻底瘫痪。
可图斯克偏要把话说透:有人想借着战后经济复苏的由头,把过去的教训抛在脑后,重新和俄罗斯做能源生意。
如果欧洲真的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对波兰、对整个欧洲而言,到底是抓住了经济救命稻草,还是踩进了新的安全陷阱?
北溪项目争议:从建设初衷到战略原罪
“北溪” 管道的诞生,最初包裹着一层 “务实” 的外衣。
其规划初衷明确指向绕过乌克兰、波兰等陆路中转国,直接打通俄罗斯至德国的天然气输送通道。
支持者认为,这样既能减少过境国的政治干扰,降低运输成本,又能为欧洲核心国家锁定稳定的能源供应。
德国成为项目最坚定的推动者,毕竟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曾是支撑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柱。
数据显示,仅 “北溪 - 1” 管道,德国就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共同承担了 74 亿欧元的建设成本。
即便面对美国的施压与波兰等中东欧国家的反对,德国仍坚持将其定义为 “纯粹的商业项目”。
然而,在波兰总理图斯克眼中,“北溪” 的价值认知却完全相反。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北溪 2 号” 的问题从来不是 2022 年那场未解的爆炸,而是它从一开始就不该被建造。
在普京扩张主义威胁日益清晰的背景下,这条管道的建设本质上是欧洲对俄罗斯的 “战略妥协”,它不仅加深了欧洲对俄能源的依赖,更向克里姆林宫传递了危险信号。
即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采取强硬行动,欧洲的经济利益仍可能凌驾于集体安全原则之上。
对波兰等历史上屡遭强邻影响的中东欧国家而言,“北溪” 的存在更是一种 “安全漠视”,它意味着欧洲内部在对俄战略上出现了明显裂痕,而这种裂痕,恰是未来危机的隐患。
爆炸案与引渡风波
2025 年,“北溪” 爆炸案的调查进展本应让真相更近一步,却意外成为引爆欧洲内部矛盾的导火索。
8 月,德国警方宣布确认所有涉案人员身份,对 6 名乌克兰籍嫌疑人发出逮捕令,并在意大利抓获一名主要协调人。
9 月底,波兰警方根据欧洲逮捕令,逮捕了一名涉嫌参与行动的乌克兰籍潜水教练, 一系列动作让外界以为案件即将迎来突破。
直到10 月 6 日,波兰华沙地区法院裁定,将被捕嫌疑人的拘留期限延长 40 天,而总理图斯克的表态更直接浇灭了德国的期待。
他公开表示,起诉或引渡该嫌疑人 “不符合波兰国家利益”,这一决定直接导致德国的调查陷入停滞。
图斯克的理由虽未明说,却暗含对 “北溪” 项目本身的否定,在他看来,这个象征对俄绥靖的项目,其 “被破坏” 的后果不应由波兰为德国的战略失误买单。
这番表态立刻引发连锁反应。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直接发难,指责图斯克是 “为恐怖分子辩护”“将爆炸行为正当化”,双方的隔空交锋迅速从法律争议升级为政治立场的对抗。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关于司法管辖权与国家利益的分歧,但深层里,它暴露的是欧洲在安全议题上的协同无力。
当一个跨国案件沦为各国博弈的筹码,欧洲所谓的 “集体安全” 共识,在现实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经济诱惑与安全红线的博弈
2025 年 10 月,波兰总理图斯克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访中,抛出了一个让欧洲各国无法回避的预警。
俄乌战争的结束,或许会成为另一场 “危机” 的开端,重启与俄罗斯经济关系的压力,可能会悄然席卷欧洲,而 “北溪 2 号” 天然气管道项目,将成为这场博弈的关键符号。
这种压力并非空穴来风。战争落幕之后,欧洲内部必然会出现一股强大的 “复归” 力量。
工业界渴望廉价的俄罗斯能源以降低生产成本,重振疲软的经济;部分理想主义者仍抱有 “接触促变” 的幻想,认为恢复合作能软化俄罗斯的立场。
还有些投机主义政客,会将对俄合作当作争取选票的政治筹码。
他们的理由看似务实,却有意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俄罗斯的根本战略目标从未改变,短暂的经济利益背后,是欧洲安全自主性的再次让步。
对波兰而言,这场抉择尤为残酷。作为历史上多次被强邻侵扰的国家,波兰对 “安全” 的敏感度远超西欧国家。
在图斯克看来,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交易,而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战略选择。
如果未经彻底的安全保障就仓促重启合作,无异于将本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命脉重新交到俄罗斯手中,这不仅是对波兰自身安全的背叛,更是对俄乌战争中牺牲者的漠视。
因此,波兰必然会成为抵制对俄绥靖的坚定力量,在欧盟内部为安全红线据理力争。
认知偏差与团结危机
图斯克曾直言 “欧洲幻想时代已终结”,这句话精准点破了欧洲在对俄战略上的核心问题 。
长期的自满心态,让欧洲对普京的威胁始终低估。即便经历了 2022 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冲击。
仍有不少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扩张意图认知模糊,甚至寄希望于通过妥协换取短期和平。
图斯克的焦虑正源于此,他坦言 “为应对所有威胁做好充分准备已为时过晚,但为生存而战还为时不晚”,既是对欧洲迟缓反应的批评,也是对各国警醒的呼吁。
而英国脱欧,更让欧洲的团结危机雪上加霜。在图斯克眼中,英国脱欧是 “欧洲历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
英国作为欧洲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其离开不仅削弱了欧盟在外交、防务上的整体实力,更在欧洲内部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波兰人从英国脱欧后的处境中看清了现实:在强大的外部威胁面前,任何国家的单打独斗都难以立足,欧盟的分裂只会让每个成员国都变得更加脆弱。
多年来,欧洲始终在对俄经济利益与安全原则之间摇摆:一边渴望俄罗斯的能源与市场,一边又担忧其地缘政治威胁。
这种矛盾在 “北溪” 项目上达到顶峰,也暴露了欧洲对俄政策的深层撕裂。如何在利益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重建欧盟内部的战略共识,成为欧洲未来必须破解的难题。
结语
“北溪” 管道的废墟之上,折射出的是欧洲战略选择的迷茫。
从项目建设的争议,到爆炸案引发的内部分歧,再到战后对俄关系的抉择,欧洲始终在经济诱惑与安全底线之间拉扯。
图斯克的警告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欧洲集体清醒的呼吁: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妥协换来的短期和平,而是基于战略自主与内部团结的长远保障。
未来,欧洲能否走出 “北溪困局”,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发展走向,更将影响全球地缘政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