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F-35战斗机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而美国唯一的稀土矿虽已重启,却缺乏精炼技术,矿石不得不运到中国加工。 这就是当前中美科技博弈中最真实的写照。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新规,瞬间引发全球关注。 规定要求任何含有0.1%以上中国重稀土的磁体、采用中国技术的生产线,甚至境外生产的半导体材料,未来出口都需中国许可。
这一被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为“几乎史无前例”的管制措施,覆盖了整个稀土产业链。 不仅管制物项本身,还包括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等12项核心技术。
新规明确对向境外军事用户以及最终用途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 技术载体的管制成为新规的最大亮点,设计图纸、工艺参数、加工程序、仿真数据等核心资料全部纳入管制范围。
中国稀土产业的垄断地位令人震惊。 数据显示,中国控制着全球70%的稀土开采、90%的稀土分离加工和93%的磁体制造。
美国AI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2025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1.6%,但几乎完全由数据中心和信息处理技术推动,其他领域增长率仅0.1%。 2025年全年美国AI数据中心支出规模预计达5200亿美元,但这种拉动主要靠投资,而非消费。
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四家企业围绕AI算力疯狂竞争,各自“砸”下640亿至1000亿美元不等的巨额现金,却缺少可观回报。 OpenAI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画饼”将进行5年万亿美元级别的投资,引发市场对AI产业是否为泡沫的疑虑。
生成式AI的营收困境与其技术原理有关。 互联网应用通常具有规模效应,但大模型的每一次回应与推理都要进行巨量重复运算,用户越多、需要的数据中心与算力就越多,享受不到规模效应。
AI故事支撑着美国股市市值的膨胀。 2023年美国股市市值约53万亿美元,目前已增至91万亿美元,新增的38万亿美元市值主要由AI概念推动。 然而,这些投入能否转化为实际利润,正受到市场质疑。
稀土元素已成为AI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材料。 英伟达最新发布的H200 AI芯片,单颗就需12克镝元素制造散热模块,而全球镝产量的85%来自中国。
稀土纯度对不同应用场景至关重要。 99%纯度的稀土用于普通磁铁和冶金添加剂,99.99%纯度用于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而99.9999%的超高纯度稀土则专用于AI芯片永磁体和量子计算机。 中国在99.9999%超高纯度稀土加工市场占据98%的份额。
稀土提纯技术壁垒极高。 中国在离心萃取法上实现99.9999%纯度,而国际最高水平仅99.999%。 美国康宁公司尝试突破该技术,三年投入12亿美元仍以失败告终。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专利优势明显,拥有2300件专利,技术转化周期3-5年,产业化率82%。 相比之下,美国仅有890件稀土专利,技术转化周期需5-8年,产业化率65%。
2025年10月28日,A股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 上证指数盘中突破4000点大关,这是继2007年、2015年之后,A股第三次触及这一关键点位。 但好景不长,4000点最终得而复失,全天收盘报3988.22点,下跌0.22%。
市场成交额显示,两市成交总额为2.15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明显缩量。 个股表现分化明显,上涨个股约2362只,下跌个股约2904只。
板块分析揭示结构性行情特征。 福建海西板块成为市场最强主线,多只个股涨停。 这主要受益于地方性的政策利好,如福建省首条第五航权客运航线的开通。
科技成长板块内部虽有分化,但机器人概念、CPO(光模块)、国防军工等细分领域表现活跃。 这主要受到产业政策利好和事件驱动的影响,如“十五五”规划强调科技创新和特斯拉发布人形机器人进度。
中方在此轮交锋中采取“附条件临时许可”策略。 在谈判进行的同时,中国商务部宣布对英伟达启动反垄断调查,直接打乱美方节奏。 美方代表贝森特公开抱怨中方“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暴露了美方的焦虑。
中美相互依存关系十分清晰。 中国需要稳定实体经济与金融流动性;美国则需要确保AI产业有机会兑现利润,避免38万亿美元市值崩塌的危机。 这种相互需求使得短期达成合作概率较高。
2025年10月,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会谈两天,就出口管制、关税等议题达成初步共识。 美方取消了91%的加征关税,中方对等取消91%反制关税,双方另将24%的关税暂停90天。
调整后美国对华加权平均关税从125%降至44.6%,但仍高于贸易战前的3.1%。 这一“镜像式”妥协让机械、化学品等中国优势行业直接受益,美国能源和农产品出口商也获得喘息空间。
稀土管制新规对全球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欧盟及日本在绿色转型中对稀土依赖度高,中美关税争端导致它们面临供应链选择困境。
欧盟的2030年碳中和计划高度依赖于永磁直驱风机,而日本丰田、本田的新能源车电机也离不开中国稀土的供应。 金融市场的震荡同样明显,中方反制措施导致美股暴跌,道指期货下跌超1100点,国际油价跳水,全球市场剧烈震荡。
美国在稀土领域的替代努力进展缓慢。 美国和澳大利亚、日本签了稀土相关合同,但要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难度极大。 澳大利亚Lynas和美国MP Materials等企业的扩产计划预计在2025年前新增产能仅不到4万吨,且仍需将半成品运至中国进行精炼。
西方重建稀土供应链面临巨大障碍。
美国目前仅有一座商业稀土矿(MP Materials),且依赖中国技术完成后续加工。
欧盟虽资源丰富(如瑞典、德国的稀土矿),但开采成本高、环保限制严,短期内扩产难度很大。 即便加速布局,完全独立于中国也需至少10年。
稀土管制新规对资本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 A股市场中,稀土板块逻辑持续发酵,北方稀土等龙头前三季度净利润涨近800%,订单排满。 稀土精矿价格已连续五次上调。
全球稀土需求年增速8.5%,远超供给的3%。 新能源汽车、具身机器人等领域需求爆发,持续为A股增添动力。 中国稀土永磁板块总市值已达1.54万亿元。
中美科技竞争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华为昇腾芯片在国内AI市场占有率飙升至38%,性能逼近英伟达旗舰产品H100,价格却只有三分之一。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AI芯片进口量骤降60%,国产AI芯片出货量同比暴涨180%。
机构对A股中长期走势保持乐观。 高盛维持对A股和H股的“增持”评级,预测未来12个月潜在上行空间分别为8%和3%。 中国居民家庭资产中股票配置比例仅11%,远低于海外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存在巨大配置空间
国泰海通策略团队指出,继续看多中国股市,中国“转型牛”内在趋势确定:经济转型加快、无风险收益下沉与资本市场改革。 当下中国社会和投资人关于“找资产”的需求持续井喷,尤其是发展逻辑坚实的优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