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特朗普将启程前往亚洲访问,可就在出发前一晚,他突然放话称“我认为中美会取得很好的结果,每个人都会非常高兴。”
另一边,中国央行公布9月再增持1.24吨黄金,连续第11个月加仓。
这场外交与金融的同步动作,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为什么中国在这个节骨眼上持续增持黄金?特朗普又为何要在出发前提前定调?
10月24日晚,特朗普登上“空军一号”,从美国启程,开启他第二任期的首次亚洲访问。
首站马来西亚,之后是日本,再到韩国,节奏十分紧凑。
他此行的路线图并不复杂,但每一站背后,都是一场精密的经济部署。
10月27日,特朗普将抵达日本,与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会面。
他将再次要求日方兑现5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这是石破茂政府时期达成的协议。
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换投资、降关税。
而到了韩国,特朗普则将推动落实3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涉及汽车、芯片、能源等多个领域。
这些投资,不是普通合作,而是有条件的政治绑定。更关键的是,美国还在推动日韩企业,在东盟设厂替代中国供应链。
特朗普意图很明确:把盟友的钱和生产线,从中国往外拉。
然后,再带着这些经济筹码,在韩国与中国谈判。
按白宫公布的行程,10月30日,特朗普将在那里与中国领导人会晤。
这场会谈,被外界称为“压轴大戏”。
但在马来西亚还未落地前,特朗普就开始释放信号。他对外重申,期待中美会谈取得“积极成果”,还说“一切都会圆满结束”。
这不是期许,更像是在给中方设定台阶,特朗普的这套话术并不新鲜,他习惯在谈判前制造舆论预期,营造主动权心理优势。
但中国并未回应,而是悄悄地,把手伸进了黄金市场。
观察者网
9月,中国央行黄金储备达到7406万盎司,这个数字不算历史最高,但背后的趋势值得关注。
自2024年11月以来,中国已经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这种持续性,比每月的增持幅度更说明问题。
黄金不是股票,不是为了赚波段,央行买黄金,往往是国家级战略动作。这一次,中国的黄金策略,已经不只是金融对冲工具,而是一场系统性调整。
一位瑞士经济专家指出,中国此轮囤金的核心,是主动与美元结算体系脱钩。
从俄罗斯在2022年被踢出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系统起,全球央行都开始重新评估美元风险。
中国央行的逻辑是清晰的:黄金不依赖美元定价,也不会被美国冻结。它是脱美元化体系中,最硬的资产。
而且,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东盟推进本币结算的过程中,黄金又成了人民币信用的“底气”。
在这场复杂的经贸博弈中,黄金成了中方手中的隐形底牌。
它不在谈判桌上,却影响着谈判逻辑。
一方面,黄金储备增强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它也让中国在推行本币结算时更有底气。
而美方其实也看得清楚,根据IMF公布的数据,全球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正在下降。
印度和阿联酋已经用本币直接结算原油,玻利维亚也加入了南共市本币支付系统。
2024年8月,印度央行要求本国银行,与阿联酋之间的贸易尽量使用卢比-迪拉姆直接结算。
目的很明确:减少美元在双边贸易中的使用。
两国2023年贸易总额超800亿美元,这项新政虽然尚未强制执行,但已经开始在中小贸易商中推广。
背后的推动力,不只是成本,而是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不信任。
阿联酋也在和中国、俄罗斯推进本币支付系统,减少对SWIFT系统的依赖。
再看俄罗斯——至今在印度银行账户内积压了数十亿卢比,无法兑换,也无法采购。这暴露了本币体系的不成熟,但也说明各国正在努力摆脱美元的金融控制。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持续增持黄金,既是避险,也是布局。
印度央行行长沙克蒂坎塔·达斯
白宫发言人莱维特在10月23日的发布会上确认,特朗普将在与中国会谈结束后立即返回美国。
这意味着,美国总统将缺席10月31日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这不是临时改变,而是战略选择。
APEC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多边经济合作平台,中国、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都将出席。特朗普的缺席,被认为是对多边合作机制“兴趣下降”的信号。
他更倾向于搞双边协议,通过一对一谈判达成“美国优先”的交易。
而中国则持续推动多边合作机制,尤其在APEC、RCEP、金砖合作等平台上发力。
这正好说明中美在全球经济治理理念上的分歧。
总之,这些迹象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美元的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美元的信用在下降,全球的支付体系在重组。
中国用黄金构建自己的底气,也为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打下资产基础。
美元霸权的时代,是时候翻个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