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10月27日讯(记者 陈晓娟)明日,又有一笔保险公司的股权,将在司法拍卖平台上进行法拍。
记者注意到,山东华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山东华乐投资”)所持有的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民生人寿”)1850万股股权(占股比例0.31%),将于10月28日在阿里资产拍卖平台正式开拍,起拍价为4109.04万元。而在刚过去的9月,民生人寿另一股东所持的0.12%股权,在降价后二次拍卖,仍以流拍收场。
从行业情况来看,近年来险企股权拍卖愈发频繁,却普遍“遇冷”,流拍者众、成交者寡。譬如,和泰人寿、安诚财险、黄河财险、渤海人寿等多家险企近期股权拍卖均以流拍收场,仅国宝人寿的股权成功拍卖。
这与早年各路资本争相涌入保险业,形成巨大反差。从“香饽饽”到“无人问津”,险企股权为何“不香了”?纵观流拍案例,股东因债务问题主动或被强制拍卖股权的情况占多数,且涉及的险企不乏存在经营压力或治理问题。
行业专家指出,从接盘方角度来看,这与股权数量即话语权、股权标的经营质效等因素息息相关,且当前险企股权拍卖存在资产评估与真实价值错位的现象。从行业层面来看,近年寿险转型周期长、财险竞争激烈,中小险企普遍盈利能力偏弱,潜在投资者缺乏明确的成长预期,资本缺少入场动力。
年内多家险企股权拍卖流拍
阿里资产拍卖平台显示,民生人寿被拍卖股权数量为1850万股,评估价和起拍价均为4109.04万元,保证金为400万元。股权出让方为山东华乐投资,拍卖原因为“股东陷追偿权纠纷案被法院强制执行”。截至发稿,该拍卖0人报名、13人设置提醒、445次围观。
公开信息显示,山东华乐投资为民生人寿第14大股东,持有1850万股,持股比例为0.31%,上述全部股权已被质押、冻结。
民生人寿的股权则是数度流拍,今年9月底,其股东湖南前进投资有限公司所持的0.12%股权一拍流拍,二拍起拍价降至1022.35万元,依旧流拍。业绩方面,公司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74.95亿元,同比降4.69%;净利润3.57亿元,同比降30.68%;截至二季度末,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34%、168%。但该公司股权稳定性不足,多名股东股权被质押或冻结,持股13.15%的第三大股东山西海鑫钢铁集团已破产重整。
股权拍卖“遇冷”并非个例,而是行业缩影。据蓝鲸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渤海人寿8000万股股权(股比0.62%)、黄河财险1.25亿股股权(股比5%)、和泰人寿1.5亿股股权(股比10%)先后被摆上拍卖台,但最终均以流拍收场,仅国宝人寿1.5亿股股权(股比7.58%)于4月作价1.755亿元成交,买方为眉山市宏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实控人为眉山市国资委)。
年内险企股权拍卖情况不完全统计表(图片来源:蓝鲸新闻记者制表)
从流拍案例看,标的险企普遍存在业绩承压、股权质押或冻结比例较高等问题。
以和泰人寿为例,公司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13.33亿元,同比增长约4成,净亏损1.76亿元;截至二季度末,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82.34%和193.69%。治理层面,总经理职位已空缺逾5年,目前仅副总、审计负责人、合规负责人、财务负责人4名高管。另据记者统计,当前和泰人寿40%股权为质押状态。
渤海人寿和黄河财险近年同样面临经营亏损和股东股权质押和冻结问题。
不过,国宝人寿虽股权频频被拍卖,却都陆续觅得买家,此前上海梦澄所持1.58%股权即在折价出售情况下拍卖成功。但公司的经营层面并不太好,上半年,国宝人寿保险业务收入28.15亿元,同比下滑4.61%,净亏损0.32亿元。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宝人寿股权拍卖成交原因可能源于其买方主体与地方国资背景的匹配。其认为,眉山市国资委的入主可能有如下动因:一是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国资接盘稳住险企经营,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二是地方金融布局考量,国宝人寿总部位于四川,地方国资入股可加强区域金融生态协同,推动险资服务本地经济。
险企股权拍卖缘何“遇冷”?
总的来看,险企股权“频繁上架、屡屡流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从个案演变为行业性现象,折射出保险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市场对险企股权的投资意愿趋于理性。
究其背后原因,朱俊生分析认为,存在多重因素。首先,当前险企股权拍卖存在资产评估与真实价值错位的现象。多数被拍卖股权来自陷入债务或破产程序的股东,其所持股份估值往往依据账面或历史出资额,而非险企的实际经营与未来盈利预期,对潜在买家而言,拍卖价定价偏高,难以体现风险溢价。
而聚焦企业自身状况,不少中小险企存在“多股东、低集中”的股权格局,且拍卖标的多为小比例股权,难以形成实质控制力,投资吸引力有限。此外,当下险企股权的接盘成本高、退出机制弱。险企作为强监管行业,新股东需获得监管部门审批,过程漫长且不确定,后续资本补充责任、治理责任重,对财务投资人构成负担。
“从行业整体来看,近年寿险转型周期长、财险竞争激烈,中小险企普遍盈利能力偏弱,潜在投资者缺乏明确的成长预期,自然缺少入场动力。”其补充道,“短期内股权流拍现象仍可能延续。”
天职国际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从投资人角度出发,一方面从行业过往的绩效看,险企整体盈利状况并不乐观,保险行业投资人的股权投资回报未达预期,地方保险公司分红普遍不佳,导致投资人对保险公司股权的认可价值较低;另一方面,受实业经营困难影响,投资人不仅对金融及保险行业的投资能力减弱,自身可投入保险机构股权投资的资金也相对受限,再叠加监管趋严的因素,进一步加剧了险企股权拍卖“遇冷”的态势。
另需关注的是,记者观察到在年内的拍卖案例中,股权出让方多因债务问题主动或被强制拍卖险企股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分析道,此类“债务驱动型”拍卖对相关险企的股权稳定性和经营决策将产生明显影响。一方面,频繁的股权变动可能导致公司战略方向摇摆不定,影响长期规划的实施;另一方面,新的股东进入后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风格,引发内部权力结构调整,“这也考验着企业管理层在应对复杂局面时的能力,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企业正常运营,确保客户利益不受损害。”
“行业重塑的关键不仅在于股权转让能否成交,更在于股东能否真正带来治理提升与资本持续性。”朱俊生指出。(蓝鲸新闻 陈晓娟 chenxiaojuan@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