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究竟有多少闲置房屋?至今仍无确切的统计数字。据西南财经大学2017年发布的报告,中国空置房屋数量高达6500万套。时隔五年,专家估测这一数字已增至约1亿套,足以容纳3至4亿人口。更有甚者,地产大亨潘石屹曾公开表示,中国闲置房屋的数量可能已达1.3亿套。无论具体数字如何,中国房屋空置严重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即便面临如此庞大的空置量,开发商却依然疯狂拿地、积极建房。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国内排名前100的房企拿地总金额高达8024亿元。尽管整体拿地热情有所回落,但开发商在土地市场的步伐并未停歇。这不禁让许多网民担忧:开发商难道不怕房子建成后无人问津吗?我们认为,这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国内房屋的分配极不均衡。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高回报吸引了大量投资性购房需求,导致少数人囤积了大量房产,伺机而售。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购房者则倾尽所有积蓄,背负数十年的房贷。因此,那些空置的房屋大多由囤房者持有,主要目的在于投资。而开发商之所以继续拿地建房,则主要瞄准那些有结婚、落户、子女教育等迫切购房需求的刚需群体。
其次,尽管国内空置房严重过剩,开发商依然在积极拿地建房,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当地刚需购房者的需求,也包括那些寻求改善居住条件的家庭。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后,希望用新房置换旧房。还有些家庭因为生了二胎或三胎,原有的住房面积已显不足,需要购置更大的房屋。
再者,房地产市场牵涉到上下游数十个行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若开发商大幅削减房地产投资,不仅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从业人员的生计,还会导致土地财政收入的下降。正因如此,各地政府都高度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开发商提供低息贷款,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居民购房的政策。在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开发商自然会全力以赴地拿地建房,至于大量存量房空置的问题,则并非他们首要考虑的范畴。
此外,许多开发商采用预售制,根本不担心房子最终会滞销。所谓的预售制,是指开发商在获得商品房用地后,仅需自有资金达到20%即可申请预售许可,向购房者出售尚未建成的房屋。在筹集到建房所需的全部资金后,开发商便正式启动房屋建造。
开发商在进行预售的同时,也在同步建造商品房。当商品房竣工时,其预售的房屋基本已销售一空。这种模式可以将潜在风险转嫁给购房者(如可能面临烂尾楼的风险),而开发商自身则无需担忧房屋的销售问题。
实际上,中国空置房的过剩,很大程度上源于少数人囤积大量房产并伺机待价而沽。这些被囤积的房产并未流入商品房市场,从而加剧了商品房市场的供过于求。在开发商看来,即便投机性购房需求退潮,刚需和改善型购房需求依然能够支撑新房销售。加之地方政府全力协助开发商消化商品房库存,他们自然有恃无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