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全球第二大矿业巨头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其股价在一天之内暴跌4.8%,创下年度最大单日跌幅,数十亿美元市值凭空蒸发。
这并非源于矿难或全球经济衰退,而是来自中国的一纸指令。
同一时间,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罕见地公开喊话,急切地希望铁矿石贸易能够“保持畅通”。
是什么让这家百年矿企和其背后的国家如此紧张?
答案指向一场仅仅持续了9天的对峙,一场被外界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战争的结局,颠覆了全球大宗商品贸易近半个世纪的规则。
在新一轮的铁矿石定价谈判中,必和必拓面对全球最大的买家——中国,不仅无视了降价请求,反而傲慢地提出涨价15%,报价高达109.5美元/吨。
更关键的是,他们坚持必须使用美元计价和结算,言语间还夹杂着“不答应就可能断供”的威胁。
这种场景,在过去二十年里,我们已经见过太多次。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却不得不忍受着全球最高的矿价。
2024年的数据刺痛着每一个从业者:中国整个钢铁行业吭哧吭哧干一年,利润仅30多亿美元,利润率不足1%。
而澳大利亚,同年靠着出口铁矿石,轻松赚取了20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
他们的开采成本不过20-40美元/吨,卖给我们的价格却常年维持在100美元以上。
这种“高产低利”的困局,根源就在于我们没有定价权。
然而,这一次,必和必拓的算盘打错了。
2025年9月30日,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日子。
新成立三年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发出一道指令: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那些已经装船、漂在海上的货物。
这一拳,打得又快又狠。
必和必拓瞬间感受到了寒意。
他们没想到,那个过去总是被动接受、默默承受的买家,这次竟然选择了掀桌子。
必和必拓的误判,在于他们以为眼前的中国,还是二十年前那个在谈判桌上毫无还手之力的“散户买家”。
他们没有看懂,为了这一天,中国已经精心准备了二十年,手中早已握紧了四张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王牌。
第一张王牌,是力量的整合。
过去,中国有500多家钢企各自为战,在国际矿商面前如同一盘散沙,被轻易地分化、拿捏。
2009年的“胡士泰案”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力拓高管通过贿赂,轻易窃取了我们的谈判底牌,导致中方的集体谈判彻底溃败。
为了终结这种局面,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在雄安横空出世。
这家公司不从事具体生产,它的唯一使命就是将宝武、鞍钢等主要钢企的采购权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占全国进口量近40%的“超级买家”。
当一个声音代表了近半个市场的需求时,任何卖家都无法忽视它的分量。
第二张王牌,是供应的多元化,也是最致命的一张牌。
这张牌的名字叫——几内亚西芒杜铁矿。
这个被誉为“皮尔巴拉杀手”的矿藏,是全球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未开发铁矿。
其矿石平均品位高达65.5%,远超澳大利亚主流矿石不足61%的品位,简直是矿石中的“茅台”。
更关键的是,这个年规划产能1.2亿吨的超级矿区,其配套的铁路和港口均由中国企业承建并参与运营。
就在这场对峙发生时,一个消息让必和必拓的底气彻底瓦解:2025年11月25日,西芒杜的第一船铁矿石就将启航运往中国。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替代品,澳大利亚矿石“不可或缺”的神话即将破灭。
除了西芒杜,来自俄罗斯的铁矿正通过同江铁路桥源源不断运往中国东北,与巴西淡水河谷的3000亿人民币长期供货合同也已落袋为安。
澳大利亚铁矿在中国市场的占比,早已从绝对垄断悄然下滑。
第三张王牌,是资本的渗透。
我们的策略并非只有对抗,更有“你中有我”。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铝业集团早已是世界三大矿商之一力拓的最大单一股东。
这种深度的利益绑定,让矿业巨头内部的声音不再是铁板一块。
更有意思的是,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企福特斯库,在2024年8月就主动从中国银团获得了142亿元人民币贷款,并明确表示未来可以用铁矿石来偿还。
这无异于用实际行动,提前拥抱了人民币结算。
第四张王牌,是金融的基石。
想用人民币买东西,光有钱还不行,得有方便、快捷、受认可的支付渠道和定价标准。
过去,我们一直使用“美元计价 + 普氏指数定价”的模式。
这个普氏指数,仅靠询问三四十家机构的报价来编制,并非完全基于真实成交,给了矿商操控价格的巨大空间。
2025年6月,普氏指数报价104.85美元,而中国港口的真实成交价才93美元,凭空多出的12.7%溢价,就是我们每年多付的冤枉钱。
为了摆脱这个枷锁,中国在2018年就向全球开放了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2024年9月28日,北铁中心正式发布了基于真实港口成交数据的人民币铁矿石指数;同年12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更是上线了大宗商品清算服务。
一套独立于美元体系之外的全新“游戏场”,已经搭建完毕。
当这四张王牌全部亮出,必和必拓才惊恐地发现,这根本不是一场临时的商业冲突,而是一场精心策划了二十年的战略总攻。
看懂了中国的底牌,再回看这9天的博弈,就如同一场早已写好结局的剧本。
9月30日,中矿集团的暂停令发出后,市场立刻给出了最真实的反应,必和必拓股价应声暴跌。
10月1日,必和必拓还试图通过视频会议试探中方的决心,得到的回应只有一个:人民币结算是核心要求,没有商量余地。
10月2日,当澳方情报确认中国真的在将订单转向其他供应商时,董事会再也坐不住了,紧急派遣代表飞往上海。
10月3日,在浦东的酒店里,中方代表明确提出了“现货交易中30%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具体要求。这不是商量,更像是通知。
随后的几天,谈判陷入胶着,但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中方手中。每一天的等待,对于必和必拓都是煎熬,因为市场份额正在被竞争对手蚕食,而西芒杜的船期也在一天天临近。
直到10月6日,谈判终于迎来突破,澳方提交了包含“30%现货人民币结算”条款的草案。
10月9日,北京,中矿集团与必和必拓正式签约。
协议约定,从2025年第四季度起,对中国市场的现货交易中,30%的交易量改用人民币结算。
同时,双方约定在2026年评估是否全面转向人民币长期定价机制。
这场胜利的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当一个国家是全球最大的买家,并且它成功地整合了内部需求、构建了替代供应、夯实了金融基础,还展现出承受短期阵痛的战略定力时,它就拥有了重新定义游戏规则的权力。
中国的做法,不是要“掀翻桌子”搞破坏,而是要“换一张更公平的桌子”,建立一个更能反映真实供需关系的新规则。
这场胜利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铁矿石本身。
巴西淡水河谷对华的人民币结算比例已悄然升至28%,南非的库博矿业甚至实现了“全人民币定价”。
全球大宗商品的人民币结算比例,在2025年达到了18%,而在金属贸易中,这个数字从2020年的2.1%跃升至9.2%。
这标志着全球资源贸易“美元单一锚定”的时代正在松动。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场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人民币要成为真正的国际硬通货,依然面临资本项目可兑换性、金融市场开放深度不足等挑战。
但无论如何,这9天的博弈,不仅为中国钢企夺回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利润和尊严,更向世界证明了一点:市场地位,终将转化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