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效应研究
作者:杨昊臣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中国建设协同推进的背景下,农村电商已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核心纽带,推动县域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数字驱动型”转型。本文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与长尾市场理论,结合全国农村电商示范县典型案例,剖析农村电商对县域特色产业、就业结构、城乡要素流动的赋能路径,揭示“电商渗透-产业升级-收入增长”的传导机制,并针对物流短板、品牌同质化等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
农村电商;县域经济;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数字赋能
一、引言
当前,我国农村电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2.8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县域电商交易占比超65%,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实践中,县域农村电商仍面临“物流成本高企(部分县域物流成本占比超25%)、特色产品品牌化程度低、电商人才缺口达120万人”等现实困境——如中西部部分县域虽拥有优质农产品资源,却因供应链不完善、营销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价值转化。
在此背景下,探索农村电商与县域经济的深度融合路径,破解“产-运-销”协同难题,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本文以浙江遂昌(木制玩具电商)、陕西武功(农产品电商)等示范县案例为基础,构建农村电商赋能县域经济的分析框架,阐释其内在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
县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基础,具有“城乡衔接、产业多元”的独特属性,其核心竞争力源于特色资源的高效转化。传统县域经济发展依赖自然资源与初级加工,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问题;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逐步转向“数字赋能+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电商成为激活特色资源、拓展市场空间的核心工具。
2.2 农村电商与县域经济的交叉研究
现有研究已证实农村电商对县域经济的赋能价值:在产业层面,电商推动农产品从“初级售卖”向“品牌化、深加工”升级(张莉等,2023);在就业层面,电商带动返乡创业,2024年全国农村电商带动就业超3000万人,其中返乡青年占比达42%。但研究仍存在局限:一是多聚焦单一环节(如销售端),缺乏对“生产-物流-营销”全链条协同机制的分析;二是对不同资源禀赋县域(如农业型、工业型)的差异化赋能路径探讨不足,难以形成普适性与针对性兼具的实践方案。
三、农村电商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产业赋能:从“初级加工”到“全链升级”
农村电商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县域特色产业转型:
- 特色产业规模化:电商平台需求数据引导生产端调整结构,如浙江遂昌依托电商订单,将木制玩具企业从30余家整合至120余家,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50亿元;
- 产品价值提升: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化,陕西武功将普通苹果升级为“苹果脆片、苹果汁”等20余种产品,通过“武功苹果”区域公共品牌,单价提升3-5倍;
- 跨界融合发展:电商与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结合,如江苏泗洪打造“电商+稻田观光”模式,2024年带动旅游收入增长28%,实现“农旅商”协同增值。
3.2 就业与收入赋能: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
农村电商打破地域限制,重构县域就业结构与收入模式:
- 就业机会创造:除直接电商岗位(运营、客服)外,带动物流、包装、仓储等配套就业,如河南新野农村电商产业园带动周边5个乡镇就业,人均月收入提升至4500元以上;
- 返乡创业激励:电商降低创业门槛,2024年全国农村电商创业者中,返乡青年占比超40%,如安徽砀山“95后”创业者通过直播电商销售酥梨,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带动50余户农户增收;
- 收入结构优化:农户从“单一种植收入”转向“种植+务工+分红”多元收入,如山东兰陵蔬菜电商合作社,农户除土地流转收入外,还可获得加工、销售环节分红,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3.3 要素流动赋能:从“城乡割裂”到“双向融合”
农村电商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县域回流,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 人才回流与能力提升:电商培训体系培育本土人才,2024年全国开展农村电商培训超120万场次,覆盖农户800余万人,如四川蒲江通过“电商带头人计划”,培育出500余名本土电商人才;
- 资本下沉与资源整合:电商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县域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如网商银行“县域电商贷”已为全国1500个县域的3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资金,平均贷款额度28万元;
- 技术渗透与数字化转型:电商倒逼县域物流、溯源等技术升级,如云南哀牢山地区引入冷链物流技术,使柑橘保鲜期从7天延长至21天,损耗率从25%降至8%。
四、农村电商赋能县域经济的核心效应与机制
4.1 规模效应:长尾市场激活特色资源
农村电商突破地理限制,将县域“小众特色产品”接入全国“长尾市场”,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通过平台流量扶持,县域特色产品可触达上亿消费者,如贵州榕江侗族刺绣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从不足百万元增至8000万元;另一方面,规模订单推动生产标准化,如湖南炎陵黄桃通过电商统一种植标准与包装规范,产品合格率从75%提升至98%。
4.2 协同效应:全链条主体利益绑定
农村电商构建“农户-合作社-电商企业-平台”的协同体系,实现利益共享: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与品控,电商企业承担营销与物流,平台提供流量与技术支持,如江西赣南脐橙电商联盟,通过“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机制,带动1.2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5万元,企业利润率提升15个百分点。
4.3 升级效应:倒逼县域基础设施完善
电商发展倒逼县域物流、数字基建升级,形成“电商发展-基建完善-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2024年全国县域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9.3%,较2020年提升12个百分点;中西部县域5G基站数量年均增长35%,为电商直播、智慧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如宁夏贺兰县依托5G技术实现葡萄种植全程数字化监测,通过电商销售的高端葡萄酒占比从30%提升至65%。
五、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1. 农村电商通过产业升级、就业创造、要素流动三条路径,推动县域经济从“资源依赖”向“数字驱动”转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2. 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升级效应构成电商赋能县域经济的核心机制,其中“全链条协同”是破解物流、品牌难题的关键;
3. 不同资源禀赋县域需差异化发展:农业型县域侧重“农产品品牌化+冷链物流”,工业型县域侧重“特色工业品电商+产业集群”。
5.2 实践建议
1. 企业层面:电商企业应深耕县域特色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与合作社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与利益共享机制;
2. 行业层面:搭建县域电商产业联盟,推动标准统一(如产品标准、物流标准);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中小电商提供运营、设计、物流一体化服务;
3. 政府层面:加大县域物流与数字基建投入,重点完善中西部冷链物流网络;实施“电商人才专项计划”,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本土人才;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县域产品辨识度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