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昕昕
前言
互联网保险圈又整大活了!
众安在线这棵"大树"要送自家"亲儿子"暖哇科技上港股了,摩根大通和汇丰银行都来当保荐人,排面看着挺足。
但扒开招股书一看,这剧情比追剧还刺激——头顶"行业最大独立AI科技公司"光环,却亏了7个亿,还把"爸爸"众安当成了衣食父母,这波IPO到底是逆袭剧本还是无奈之举?
暖哇上市路
先说说暖哇的看家本事,主打AI承保和理赔,整了俩听着特硬核的系统:"阿拉莫斯"和"罗布泊",效果吹得确实神,前者续保率能飙到97.5%,还能帮险企揪出高风险客户;后者更狠,80%的理赔能自动审核,最快1分钟就能搞定,这不比人工效率高多了?
靠着这俩家伙,营收三年翻了快两倍,毛利率常年维持在50%左右,看着像块香饽饽。
但反转来得比翻书还快!账面一算,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了7个多亿,活脱脱一个"赚钱不盈利"的典型。
虽说公司解释是金融工具搞的账面亏损,扣完之后其实是赚的,但现金流这关实在过不去。
四年里三年都是负的,手里就1.28亿现金,欠的短期债却有16.96亿,这窟窿大得能吞下一整只招财猫,难怪急着上市,这分明是 钱包见底,急需输血"啊!
更有意思的是暖哇和众安的"捆绑销售"模式,众安既是它的第一大客户,又是供应商,简直把"左手倒右手"玩明白了。
前几年暖哇近八成收入都来自众安,今年虽说降到了一半,但还是妥妥的"饭票担当",可这关系看着亲,实则暗藏坑——人家既卖你东西又买你服务,你的成本和利润人家门儿清,想涨价都没底气,这不就是把"命脉"递到别人手里了吗?
最尴尬的是,暖哇的赛道早就卷成了红海,现在头部险企都把AI当"亲儿子"养,平安十年砸了500亿搞研发,2024年一年就花180亿,光科学家就有3000个;国寿的智能核保率都干到95.8%了,比暖哇还高。
关键是保险数据金贵得很,谁愿意把客户隐私和风控核心交给外人?中小险企倒是可能买服务,但这块市场够不够暖哇吃饱还是个问号。
那众安为啥非要让暖哇独立上市?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众安自己利润跟坐过山车似的,去年赚6亿,前年狂赚40亿,再往前还亏过13亿,今年上半年现金还净流出3.73亿,这时候暖哇要是能上市套现,简直是"及时雨"。
而且现在港股正好在风口上,美联储降息放水,保险股年内涨疯了,新华保险都涨了130%,暖哇这时候冲进去,明显是想蹭一波估值修复的红利。
不过资本市场早就过了"听AI就掏钱"的阶段了,以前是只要挂个AI标签就能涨,现在大家都盯着"真金白银"。
暖哇虽说有红杉资本站台,服务过八大头部险企,但研发投入占比年年降,跟平安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更要命的是,港股AI股估值分化得厉害,有的PS才3倍多,有的却能到50倍,暖哇这"半靠爸爸半靠市场"的情况,能拿到多少估值还真不好说。
结语
暖哇这波IPO像场"豪赌",手里的AI技术是好牌,但过度依赖众安是软肋,现金流是硬伤。
要是能蹭上港股保险和科技的双重风口,说不定能逆风翻盘;可要是故事没讲明白,搞不好就是"出道即巅峰"。
只能说,众安这步棋走得够险,至于能不能赢,还得看资本市场买不买账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