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毕陆名
据《金融时报》10月19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潘功胜行长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指出,跨境支付体系是全球货币资金运行的“动脉”,是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融资、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已基本建成多渠道、广覆盖、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一方面,建设并完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持续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一是CIPS跨境人民币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25年9月末,已接入1700余家境内外参与者,业务触达全球六大洲18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2024年,CIPS处理跨境人民币业务175万亿元,同比增长43%,“十四五”以来的年均增长40.3%。二是中国银联网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银联卡已成为三大国际银行卡品牌之一,银联境内外成员机构超2600家,受理网络延伸至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数字人民币新型跨境支付平台与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等推出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
另一方面,持续推进跨境支付互联互通,便利跨境资金和人员往来。一是推动快速支付系统首次实现跨境互联,提升跨境汇款效率。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顺应两地融合发展趋势,于2025年6月成功实现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直接连接(跨境支付通),支持两地居民、企业在线实时办理跨境汇款,有效提升效率、节约成本,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二是推动二维码支付跨境互联,提升零售支付跨境互操作性。中国人民银行组织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银联等建成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鼓励支持清算机构、支付机构等发挥移动支付优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其中,清算机构与境外二维码网络合作,已与马来西亚等9国实现互联互通;支付机构与境外商业机构合作,支持我国居民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扫码支付,并引入多个境外钱包入境使用。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银行卡、移动支付、现金等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的多元化支付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明显提升。外籍来华人员对我国移动支付的认知度、接受度不断提升,“扫一扫”已成为其主要支付方式。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入境人员移动支付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人,交易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62%、149%。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深化跨境支付领域开放合作,保障支付基础设施稳健运行,坚持支付行业严监管,常态长效做好优化支付服务工作,更好服务金融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近几个月,中国人民银行已与多国央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间与冰岛中央银行行长约翰松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便利两国经贸往来,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中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35亿人民币/700亿冰岛克朗,协议有效期五年。
潘功胜表示,中冰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希以续签双边本币互换为契机,深化双边金融合作。
9月7日至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出席国际清算银行行长例会期间分别与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拉加德、瑞士国家银行行长施莱格尔和匈牙利国家银行行长沃尔高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并就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双边金融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
中欧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协议有效期三年。中瑞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170亿瑞士法郎,协议有效期五年。中匈双边本币互换规模为400亿元人民币/1.9万亿匈牙利福林,协议有效期五年。
8月28日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新西兰储备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250亿元人民币,协议有效期五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据媒体报道,“人民币在全球支付领域保持活跃,背后是国内外经济主体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说,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实施、持续显效,国内外对我国经济恢复增长信心增加,宏观经济指标也呈现向好态势。
娄飞鹏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恢复发展,GDP占全球的比重提高,人民币的市场吸引力增加,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更好发展。高盛表示,新兴市场国家资产多元化的需求有望为未来几年人民币加速国际化打开大门。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证券报、金融时报
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