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这一类材料,成了今年中国的一张重要底牌——把“卡脖子”这回事反过来用在了对手身上,让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感到很被动。
在中国将稀土作为反制手段之前,很多普通民众并不太了解它;如今,从城市大街到乡间小巷,越来越多人知道稀土为什么重要了。
为什么稀土能成为有力的反制工具?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稀土用途非常广泛且不可替代。
在民用领域,稀土是手机、芯片、新能源电动车、风力发电机等高端电子和清洁能源设备的重要材料。没有足够且合格的稀土原料,许多产品的性能会下降,产量也会受限。更关键的是,在军事领域,稀土对导弹制导、雷达、隐身涂层、永磁电机等核心部件至关重要。稀土特殊的磁、电、热学性能能显著提升武器的精度、可靠性和作战能力。由此可见,一旦稀土供应不足,高精尖武器和高端民用电子产品的制造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中国在稀土从开采到深度提纯、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上具有明显优势。
世界上不止一个国家有稀土矿,但把矿石变成高纯度、可用于高端制造的稀土材料,需要成熟的提纯技术和配套的产业体系。近年来,中国在稀土提纯、分离、材料制备与产业化方面投入巨大,掌握了不少核心工艺和相关专利。相比之下,欧美、日本等虽然在很多高科技领域很强,但在稀土深加工和规模化精炼上与中国存在差距。没有先进提纯工艺,即便拥有矿产,也难以快速生产出满足高端需求的稀土材料。
再加上一些政治经济层面的变化:当双边关系紧张、关键设备和芯片受限、技术与市场通道被限制时,稀土作为战略物资的价值会被凸显出来。基于此,中国今年在稀土管控上采取了更严格的措施,把稀土作为外交和经贸博弈中的重要筹码。
那么,欧美就真的没办法自己解决稀土问题吗?理论上可以,但现实有难度。稀土产业不是简单的短期研发投入就能立刻补上的——它涉及长期的技术积累、人才培养、完整的供应链和大规模的设备与工艺改造。据相关领域专家评估,即便欧美国家把稀土提纯当作国家项目,全面追赶上来也需要数年时间。日本等国多年来也投入大量资源,但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替代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地位。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稀土精炼产能和专利上占有很高的比例,这让其他国家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自给自足。
10月9日以后,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理更加严格,不仅对一些外军工企业实施限制,普通民用出口也需提前申报并等候审批。这一举措让欧美国家开始公开讨论加快本国稀土上下游能力建设,但短时间见效并不现实。就连一些外部专家也指出,要缩小与中国的差距,至少需要几年时间。
从战略角度看,稀土博弈给双方都带来了压力和机会。对欧美来说,如果不能迅速建立稳定的大规模加工能力,他们要么加强研发、掌握关键提纯技术,要么寻求替代材料并大力发展稀土回收体系;对中国来说,这五年左右的窗口期是扩大技术优势、巩固产业链、安全供应体系的关键期。
基于以上形势,有三点值得强调:
第一,美国短期内不太可能坐视五年落后而不采取行动,谈判与外交途径很可能被提上日程。若对方要回到谈判桌,中国可以用稀土作为谈判筹码,争取在关税、技术与高科技企业制裁等方面的对等让步。
第二,中美在稀土问题上的竞争,会推动全球相关产业发生结构性变化——包括更大力度的研发投入、二次资源回收、以及替代材料的探索。那些能率先突破提纯或替代技术的国家和企业,将获得产业话语权。
第三,像稀土这样能成为“王牌”的战略物资并不多。中国在更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上仍需持续加大研发与产业化投入,才能在更多领域形成对等或压倒性的优势。掌握多个“反制利器”后,对手的空间和选择会被显著限制。
总之,稀土这枚棋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革命尚未成功:要巩固优势、拓展更多筹码,还得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