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的债务持续上升,2025年10月初已接近38万亿美元,每天债务还在增加60亿美元,简直令人震惊。想象一下,一个国家背负如此庞大的债务,依靠不断印钞来解决问题,美元作为全球主导货币还能维持多久呢?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连石油这类大宗商品也可能摆脱美元的控制。
到2025年,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国也在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普通百姓最关心的无非是这些变化是否会影响到汇率、物价和投资。如果美元真的衰落,全球经济又会如何运转?
回顾美国的债务历史,2022年2月,美国的总债务首次突破30万亿美元,到2023年年底已经达到了33.1万亿,而到2025年10月2日,债务飙升至37.88万亿,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负着近11万美元的债务。美国的财政赤字不断刷新纪录,尽管关税收入有所增加,但财政依然存在巨大的缺口。国会的经济委员会数据显示,美国的债务由短期国库券、中期票据、长期债券及防通胀的TIPS等多种债务形式构成。
为何会有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刚性支出,如军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持续增大。虽然2025年上半年美国生产力增长了3.3%,但这点增长根本无法弥补赤字的巨大缺口。美联储则不断通过加息和降息来维持经济平衡,但这种应对方式并不总是有效,时不时就需要再次进行量化宽松,继续印发更多美元。结果是,美元的供应量已经远超黄金时代的水平,这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一个遗留问题。
美国的债务问题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挑战,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加深。中产阶级的工资增长停滞,而通胀压力却持续存在。华尔街的巨头们则通过美元的“铸币税”赚得盆满钵满,而中西部的“铁锈带”工厂纷纷关闭,失业率逐渐上升。
美国的债务危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由于过度依赖金融投机,忽视了实业投资。美国的贸易逆差逐年累积,2025年上半年,美元指数下跌了10.7%,从年初的110多滑落到95左右。与此同时,外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也从大萧条后的50%下降到目前的30%,这种趋势表明,全球投资者开始分散风险。
美元的霸权地位曾依赖于美国庞大的经济体量、深厚的金融市场以及便利的贸易结算体系。然而,随着债务问题日益严重,这一基础开始动摇。美联储的报告指出,虽然美元的国际角色目前依然稳固,但其未来仍需依赖美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开放性。如果美国继续依赖借新债还旧的方式,市场信心一旦受到冲击,美元的霸权将会逐渐削弱。简单来说,这就像是一个人欠了高利贷,利息不断滚动,早晚有一天会无法偿还。
在中国方面,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2025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支付创下新纪录,相较去年大幅增长。中国银行的报告显示,人民币在贸易融资、投资和储备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SWIFT的报告,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稳步上升。截至2025年9月,85个央行持有超过4000亿美元的人民币储备,而CIPS系统也已经连接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民币之所以能够迅速在国际上推广,首先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强大的工业产能和广泛的出口商品。到2025年二季度,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已经达到32%。与美元不同,人民币的国际化并没有实施全面的资本账户开放,而是采取选择性开放的策略,从而避免了金融过度扩张的风险。例如,中国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涵盖了30多个国家,这不仅仅是关于资金流动的问题,更是信用的背书。
中国的策略十分巧妙,并没有直接与美元对抗,而是从周边国家开始推动人民币结算。东南亚和非洲的许多新兴市场,乐于采用人民币结算大宗商品,如大豆和铁矿石,因为人民币结算既降低了成本,又保持了汇率稳定。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意味着汇率波动会减少,进口商品价格也会保持稳定。过去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债,结果量化宽松导致了贬值,现在转向购买实物大宗商品,大大减少了风险。此外,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表现也相对稳定,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1.6%。
然而,挑战也依然存在。资本流动的管理必须保持适度,避免过度松动造成产业空心化。中国并未打算一夜之间取代美元,而是采取渐进式的推进策略,这种稳步发展有助于提升全球贸易的效率。
自1973年美国与沙特达成协议以来,石油美元体系一直支撑着美元的霸权。阿拉伯国家通过用美元出售石油,获得美元并回流至美国购买美债,形成了一个循环。然而,到了2025年,这一体系开始受到挑战。中国率先推动石油人民币,沙特、伊朗和俄罗斯也纷纷试水。2025年3月,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石油贸易占比创新高,上海石油交易所的合约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人民币定价。
这种挑战的背后,离不开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美国冻结俄罗斯资产并切断其在SWIFT上的连接,令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震动。BRICS国家不满美国的行为,开始构建自己的支付系统,石油贸易的美元占比逐渐下降。沙特与巴西签订本币互换协议,伊朗与俄罗斯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石油交易,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到国际地缘政治。
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主要来自于其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地位。2025年与中东的协议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超过20%。随着全球南方国家的联合,人民币结算在石油贸易中的份额将继续增长。
气候变化和电动车的普及可能进一步加剧石油需求的下降,这将削弱美元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锚定作用,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其主要的财路将受到威胁。过去,石油美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特里芬难题,但这一局面随着石油市场多元化的推进而发生变化。
美元的霸权地位可能不会一蹴而就地崩溃,但其主导地位正在逐渐变弱。2025年,去美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虽然美元仍然是全球储备货币,但地缘冲突、关税战、数字货币的兴起,都对其构成威胁。亚洲和全球南方国家正积极推动货币多元化,金价因避险需求而大幅上升。
尽管美元在短期内难以被取代,但中长期来看,中国和欧元的表现将决定全球金融格局的演变。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国际化需要避免金融泡沫,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治理成本。美元霸权能维持多久,五年还是十年,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全球金融体系的多极化趋势已成定局,人民币结算的使用将逐步增多,全球贸易也将变得更加公平,大家的日子也许会更好过一些。这场变局,全球都在参与,大家需要擦亮眼睛,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