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披露董事会决议,正式将赴港二次上市议案提上日程。在"百亿营收新起点"的光环尚未褪去之际,这家国货美妆龙头的资本动作显得格外仓促。一边是营收净利增速的断崖式下滑,一边是高管股东超50亿元的累计套现,这场被包装成"全球化布局"的上市计划,更像是增长引擎失速后的应急之举。
业绩变脸:高增长神话的快速褪色
珀莱雅的业绩滑坡早已显现。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53.62亿元同比仅增7.21%,归母净利润7.99亿元同比增长13.80%,而2024年同期这两项数据分别高达37.9%和40.48%,增速近乎腰斩且创下近五年同期最低纪录。更值得警惕的是,核心支柱珀莱雅主品牌营收同比微降0.08%,这是该品牌近五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所谓"主动调整渠道结构"的解释难以打消市场对其竞争力衰减的疑虑。
曾经引以为傲的"大单品战略"正遭遇瓶颈。红宝石面霜、早C晚A精华等明星产品的流量红利逐渐耗尽,反映在渠道端更为直观:2025年上半年珀莱雅天猫官方旗舰店成交客户数同比减少11.78%,唯品会平台成交客户数降幅达15.63%。核心客群流失的同时,新品牌尚未形成接力效应。尽管彩棠、Off&Relax等品牌营收增速亮眼,但合计占比不足25%,根本无法弥补主品牌增长乏力的缺口。
为维持增长,珀莱雅陷入"烧钱换规模"的恶性循环。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飙升至26.59亿元,同比增长13.64%,远高于营收增速,销售费用率攀升至49.59%的历史新高。这意味着公司每获取1元营收,就要投入近0.5元用于营销推广。在美妆行业流量红利见顶的当下,这种依赖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更暴露了其缺乏核心技术壁垒的软肋。
研发短板:科技人设下的投入真相
赴港上市公告中,"研发与产品创新"被列为募集资金首要用途,但珀莱雅的研发投入与其宣称的"科技驱动"形象严重不符。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仅0.95亿元,同比增长仅0.44%,占营收比例低至1.77%。这一数字不仅与26.59亿元的销售费用相差悬殊,更无法与国际美妆巨头抗衡——欧莱雅集团2024年研发费用高达98亿元人民币,是珀莱雅的80余倍。
研发投入的质量同样堪忧。珀莱雅虽号称拥有240项专利,但其中发明专利占比不足30%,绝大多数为外观设计和实用型专利,缺乏真正的核心技术储备。在成分党崛起、功效性护肤成为主流的市场环境下,这种研发实力难以支撑产品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当国际品牌加速布局生物科技、AI定制等前沿领域时,珀莱雅仍停留在营销概念炒作层面,技术短板已成为其发展的致命瓶颈。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珀莱雅在研发投入上的吝啬与其在资本运作上的慷慨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8月,公司推出史上最高半年度分红方案,现金分红总额达3.15亿元,占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比例近40%。在账面货币资金达12.47亿元、资产负债率仅30%的资金充裕状态下,一边大手笔分红,一边寻求境外融资,其融资必要性备受质疑。
资本迷局:上市背后的套现隐忧
珀莱雅赴港上市计划公布后,市场最强烈的担忧集中在高管股东的减持套现行为上。Wind数据显示,公司高管和股东已通过多年减持累计套现超5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公司2016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的总和。其中创始人兼前总经理方玉友最为引人注目,自2020年底以来累计进行逾60次减持,套现金额超35亿元,持股比例从24%降至15%。
2025年以来,高管减持动作更为密集。3月,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金衍华与副总经理王莉同步顶格减持25%所持股份,按当时股价计算合计套现超千万元。5月,财务负责人兼董事会秘书王莉辞职,8月公司聘任资本老手薛霞接任董秘,一系列人事变动与赴港上市计划形成时间上的微妙衔接,更引发市场对"借港股上市打开新套现通道"的猜测。
香港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可能让A股股东承压。目前珀莱雅A股动态市盈率约25倍,而H股同类美妆企业估值多在15至20倍之间。这种估值差异意味着H股发行价大概率低于A股现价,不仅可能引发A股股价的估值下修,更会稀释现有股东权益。对于持股比例已大幅下降的创始团队而言,通过港股上市实现股权变现的动机远强于推动公司长期发展。
出海困境:国际化口号下的现实难题
珀莱雅将"加快国际化战略"作为赴港上市的核心理由,但其一贯的海外业务表现却难以支撑这一说法。截至目前,公司从未在财报中公开境外销售额数据,据业内推测,其海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可能不足5%,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低端市场。这种规模与"百亿美妆龙头"的地位严重不符,更凸显了其国际化能力的欠缺。
现有出海布局同样面临重重挑战。在日本市场,Off&Relax系列虽有销售历史,但在资生堂、花王等本土品牌主导的市场中难以突破;东南亚市场虽选定悦芙媞品牌切入,但该市场低价竞争激烈,且面临欧莱雅、联合利华等国际巨头的全面压制。更重要的是,国货美妆出海屡屡遭遇"水土不服",某同行企业曾在香港市场砸下数千万广告费却收效甚微的案例,正是珀莱雅可能面临的困境。
港股上市能否真正助力国际化存疑。香港资本市场对消费品企业的监管更为严格,对业绩真实性的要求更高,珀莱雅依赖营销驱动、研发薄弱的经营模式可能难以获得国际投资者认可。若无法实现预期的融资规模和品牌提升效果,此次赴港上市或将沦为"为上市而上市"的资本游戏,不仅无法推动海外业务发展,反而可能因估值倒挂、业绩承压导致两地股价双双受挫。
从A股上市到拟赴港二次上市,珀莱雅用8年时间完成了从行业黑马到国货龙头的蜕变,但也在增长压力下暴露了诸多深层问题。业绩增速放缓、研发投入不足、高管密集套现等问题,都让这场二次上市计划充满不确定性。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穿透"全球化布局"的宣传迷雾,看清其背后增长失速的现实;对于珀莱雅而言,与其急于通过上市融资续命,不如深耕研发、夯实基础,唯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美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场资本豪赌的最终结局,仍有待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