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271枚比特币,价值150亿美元,从私人钱包到美国政府账户的转移,宣告了“掌握私钥,即掌握资产”时代的终结。
10月14日,美国司法部的一纸公告震撼了全球加密货币市场。柬埔寨太子集团创始人陈志被正式起诉,其控制的127,271枚比特币(约150亿美元)被美国政府没收。
这笔史上最大规模的加密货币没收行动,不仅揭开了一个庞大的跨国犯罪网络,更展示了国家权力如何穿透区块链的匿名屏障,直接改写了比特币所有权的定义。
商业巨头的双面人生
在柬埔寨,陈志是以太子集团创始人身份示人的商业巨子。他的业务遍及房地产、金融和消费服务,在30多个国家拥有投资。
然而,在美国司法部的起诉书中,陈志的面具被彻底撕下。
这位38岁的福建连江籍商人,被指控在柬埔寨建立至少十个专门用于诈骗的园区,内部囚禁着被虚假工作承诺诱骗而来的劳工。
美国司法部长帕梅拉·邦迪宣称,此次行动是 “对全球人口贩卖和网络金融欺诈祸害的最重大打击之一” 。
陈志的犯罪网络不仅实施诈骗,还涉及强迫劳动、人口贩运,通过暴力威胁迫使受害者对全球目标进行“杀猪盘”诈骗。
骗局的产业化运作
太子集团的诈骗活动堪称产业化典范。法庭文件描述,其运作规模庞大:团伙成员设立了“手机农场”,仅两个窝点就拥有1250部手机,控制着约7.6万个社交媒体账号。
诈骗团队的操作流程高度系统化,操作员每人管理数百个“关系线”,使用统一脚本进行社交诱导和投资引导。
一份集团内部文件甚至教授员工如何与受害者建立信任,建议不要用“过于漂亮”的女性照片做头像,以显得更为真实。
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最终引导受害者向集团控制的平台进行“投资”。这些投资平台实为虚假网站,受害者投入的资金在后台被迅速转移、洗钱。
比特币的来历与去向
本案中没收的比特币来历复杂。根据链上分析机构的报告,这批比特币与2020年一家名为“LuBian”的大型矿企被盗事件高度重合。
公开信息指向“LuBian”是一个由中国团队主导的比特币矿池。至于它如何与陈志的犯罪网络产生关联,以及2020年那场导致巨额比特币损失的“黑客攻击”真相究竟如何,目前公开信息有限,仍有待司法部门的进一步调查披露。
记录显示,2020年12月,LuBian的核心钱包发生异常转移,约127,426枚BTC被窃。
当时,链上甚至留下了LuBian向黑客地址发出的带信息小额交易:“Please return our funds, we‘ll pay a reward”。
这些比特币长期处于沉寂状态,直到2024年中才开始活跃,其移动路径与太子集团控制的钱包集群出现重叠。
美国司法部指出,这批比特币并非存放在交易平台,而是长期由陈志本人通过未托管的私人钱包保管。这直接挑战了加密货币圈的核心信条:“掌握私钥,资产即不可剥夺”。
国家级“降维打击”
美国政府对比特币的没收过程,展示了一场国家级“降维打击”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关键步骤:链上追踪、金融制裁和司法接管。
首先,通过区块链分析工具,执法人员追踪太子集团犯罪活动中使用的比特币地址,确认地址控制者的身份。
虽然比特币具有伪匿名性,但其区块链是公开账本,所有交易均被永久记录。
陈志集团试图通过“喷洒-漏斗”模式洗钱:将主钱包的资金分散至海量中间地址,再重新聚合到少数核心地址。
这种操作在链上分析视角下,反而形成独特的图谱特征,使调查机构能精准绘制出“资金回流地图”。
随后,美国财政部启动金融制裁,将陈志及相关实体列入名单,任何受美国管辖的机构不得与其交易。
最后,通过法律程序直接接管“签名权”,将比特币转入政府控制的托管地址。
上市公司的连锁反应
陈志在香港间接控制的两家上市公司——致浩达控股与坤集团,立即成为这场跨国犯罪风暴的“余震区”。
10月15日,两家公司紧急发布公告,试图与陈志进行切割。致浩达股价下跌14%,坤集团股价也下跌约3%。
致浩达在公告中称,陈志已不再为集团员工及担任任何职务;公司及其董事成员“概无参与导致该等制裁的涉嫌活动”。
两家公司均初步预期美英制裁不会对集团营运构成任何重大不利影响。然而,市场用脚投票,反映了投资者对这一关联的担忧。
英国政府已宣布冻结陈志在伦敦的19处房产,包括一座价值1200万英镑的豪宅和一栋价值近1亿英镑的办公楼。
这些资产被指是涉案网络通过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公司进行投资所得。
区块链的透明性特征成为执法部门的利器。美国司法部能够精准扣押这12.7万枚比特币,正是借助链上分析工具追踪资金流动。
当这笔巨量比特币从“私人钱包”转入“美国政府控制钱包”时,一个国家力量对链上资产进行系统性管控的时代,已经悄然开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歌尔股份,终止百亿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