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古装剧总好奇,为啥古人再有钱也爱囤白银?后来才明白,这银子可不是随便印的。
银矿就那么多,挖一点少一点,不像官府发的银票,缺钱了就能多印几张,容易变废纸。
奥派经济学家非常认可这事,说最好的货币得像黄金白银那样“总量有限”,凭本事赚来的钱才不会被滥发货币稀释。
没想到几百年后,区块链货币把这逻辑玩明白了。
就拿比特币来说,总量死死定在2100万枚,挖完就没了,跟古代银矿的稀缺性一模一样。
但它比白银高级多了。你想啊,古代银子交易得称重验成色,还怕被偷;比特币就不一样,靠密码学保护,存在分布式账本里,全世界的电脑都记着账,想改都改不了。
这就好比把每块白银都刻上独一无二的密码,分散存在各地,谁也没法偷偷造假。
不过我总觉得,比特币再神也得看大家认不认——古代白银能当钱花,是千百年传下来的共识;现在有人把比特币当“数字黄金”,可遇到市场波动跌得比股票还狠,这“共识”还是有点脆。
从纸上构想到全球资产
区块链能有今天,可不是中本聪2008年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前面埋了几十年的技术伏笔。
1982年有个叫莱斯利・兰伯特的科学家,提出个“拜占庭将军问题”——分布式网络里有人撒谎作弊,怎么让大家达成一致?
后来的“拜占庭容错机制”就解决了这问题,成了区块链信任体系的底子。
到1991年,两个密码学家搞出了“区块的链”雏形,给数字文件盖上个防篡改的“时间戳”。
就像给白银打上铸造年份,一旦刻上就改不了,这才有了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核心本事。
1997年更关键,有人发明了“工作量证明”机制,本来是用来防垃圾邮件的,结果成了比特币挖矿的原型。
想记账得先花算力干活,跟古代铸币得花力气挖矿一个道理。
2008年比特币诞生后,区块链才算真正“活”了。
但比特币只能用来转账,跟古代银子没啥区别。
直到2013年,一个叫Vitalik Buterin的程序员嫌比特币太死板,干脆自己搞了以太坊,加了“智能合约”。
就像给货币装上了自动执行的契约,比如约定好时间自动转钱,不用中间人盯着。
这一下就把区块链从“数字贵金属”变成了“可编程的钱”。
现在区块链又在升级,以前靠算力挖矿太费电,改成了“权益证明”,靠抵押资产保证安全;还搞了分片技术,让交易速度更快。但说实话,技术再牛也得落地。
现在市面上各种加密货币满天飞,有的甚至是名人随便发的“空气币”,这哪是货币革新,分明是投机炒作。
正值钱的,还是像比特币、以太坊这样有技术底子和共识基础的,就像古代的官铸银元,比私铸的靠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