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版图再现强劲脉搏!2025年上半年GDP数据近日揭晓,上海以2.62万亿元的规模持续领跑,杭州则以1165.7亿元的增量成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盐城更以6.03%的增速反超扬州,区域竞争格局悄然生变。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持续赋能下,41市经济总量突破1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升。这场排名洗牌背后,既是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的叠加释放,也是新质生产力竞速的缩影。接下来,我们将从关键城市切入,解码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
从榜单整体来看,长三角头部城市经济韧性凸显。GDP超6000亿元的城市增至8个(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其中杭州、宁波名义增速均超7%,成为长三角南部增长极。与此同时,41市中仅4城增速低于5%,区域协调发展态势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安徽多地增速亮眼,滁州、阜阳等市凭借产业转移机遇快速崛起,而传统工业强市如无锡、常州则依托制造业升级稳中有进。这一格局印证了长三角“创新协同 产业互补”战略的实效。
上海以4.61%的增速巩固了其经济核心地位。从经济结构看,金融服务、高端制造和进出口贸易构成增长三大支柱: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5%,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5.2%,特斯拉上海工厂出口电动车占比超四成。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4.2%,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新质生产力持续释放动能。
作为长三角的“战略锚点”,上海通过自贸区制度创新、科创板融资通道等政策工具,持续吸附高端要素资源。未来,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其服务经济能级有望进一步跃升。
杭州:数字引擎发力,增量夺冠的底层逻辑
杭州11.5%的名义增速背后,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上半年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30%,阿里巴巴国际数字贸易平台带动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4%,海康威视智能物联解决方案落地全球50余国。
在产业创新层面,杭州依托“中国视谷”建设集聚产业链企业超500家,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引进药明康德等重大项目,拉动生物医药投资增长31%。此外,亚运遗产转化效应显现,文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
杭州的增长逻辑清晰表明:以科技突破重构产业链条,以开放生态激活内生动力,正是其领跑增量榜的关键。
盐城逆袭扬州:绿色动能与区位红利共振
盐城以3791.47亿元的经济总量反超扬州,其6.03%的增速主要得益于绿色产业与交通基建的协同放量。
作为长三角生态经济示范区,盐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值上半年增长28%,远景能源风电装备出口额占全国同类产品三成。此外,盐通高铁开通后物流成本下降15%,带动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落户。
相比之下,扬州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保持优势,但传统轻纺产业转型承压,其5.73%的增速略低于区域均值。
这一反超案例揭示:在区域竞合中,能否快速适配国家“双碳”战略、打通产业升级通道,直接决定城市位次变迁。
长三角GDP排名的动态变化,本质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检报告”。从上海的综合枢纽功能,到杭州的数字引擎作用,再到盐城的绿色突围,各城市正通过差异化路径诠释增长内核。
未来,随着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的深化,41市的竞争与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区域能级跃升。对于投资者和观察者而言,读懂数据背后的产业逻辑,比单纯关注排名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