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投资快报记者 杨帆 广州报道
10月15日,央行发布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高于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同期物价数据呈现积极变化:9月CPI同比下降0.3%但降幅收窄,核心CPI同比上涨1%,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PPI同比跌幅收窄至-2.3%,环比持平。业内专家指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叠加产业政策加码,全年经济实现5%左右增长目标的基础坚实,居民“存款搬家”效应持续释放,资本市场中长期向好趋势未改。
央行: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超30万亿元
央行10月15日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9月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M2)、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都明显高于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
从货币供应来看,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涨幅较上月小幅回落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13.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涨幅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
从企业和居民需求来看,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3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75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121亿元。
央行同日发布的2025年9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初步统计,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7.03万亿元,同比增长6.4%;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1.18万亿元,同比下降18%;企业债券余额为33.5万亿元,同比增长4.5%;政府债券余额为92.55万亿元,同比增长20.2%;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2.04万亿元,同比增长3.8%。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4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4.54万亿元,同比少增8512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946亿元,同比少减111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同比少151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3168亿元,同比多1463亿元。
业内专家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用力,降准降息等一篮子货币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人民币贷款保持较高增速,贷款利率低位运行,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近期产业政策力度也在加大,对投资持续形成支撑,全年经济实现5%左右预期增长目标有较好基础。
CPI环比由平转涨,核心CPI同比涨幅回升至1%
9月份CPI环比有所回升,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食品中,鲜菜、鸡蛋、鲜果、羊肉和牛肉价格均呈季节性上涨,涨幅在0.9%—6.1%之间;猪肉和水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分别下降0.7%和1.8%。
受服务和能源价格下降影响,CPI环比涨幅略低于季节性水平。其中,受暑期结束和中秋节较往年错月叠加影响,飞机票、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分别下降13.8%、7.4%和6.1%。
从同比数据来看,9月份CPI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CPI同比下降,主要是翘尾影响。本月CPI-0.3%的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食品中,猪肉、鲜菜、鸡蛋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17.0%、13.7%、13.5%和4.2%;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4.6%和0.8%,其中羊肉价格为连续下降44个月后首次转涨。工业消费品中,金饰品和铂金饰品价格分别上涨42.1%和33.6%。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9月份,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下降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0%,涨幅连续第5个月扩大。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价格的积极变化在继续累积。核心CPI同比涨幅扩大,主要是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回升带动。从近期情况看,推动CPI合理回升的有利因素较多。也要看到,市场供求关系仍较突出,居民消费价格运行仍处于低位。
PPI环比持平,“反内卷”带动相关行业价格改善
在“反内卷”政策与基数大幅走低的共同影响下,9月PPI同比跌幅再度显著收窄0.6个百分点至-2.3%,环比持平。
董莉娟表示,9月份PPI环比连续两个月持平,当月PPI环比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供需结构改善带动部分行业价格明显企稳,二是输入性因素影响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环比下降。
另外,9月份PPI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除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低影响外,我国各项宏观政策效果持续显现,部分行业价格呈现积极变化。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带动相关行业价格同比降幅收窄,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潜力释放带动相关行业价格同比上涨。
华福证券认为,基数走低与反内卷带动PPI同比跌幅再度收窄,在国内有效投资需求偏弱的背景下预计后续修复过程较为温和。
大量资金借道ETF入市,新发基金认购火热
A股三大指数10月15日重拾升势,沪指收复3900点整数关口。截至收盘,沪指涨1.22%,收报3912.21点;深证成指涨1.73%,收报13118.75点;创业板指涨2.36%,收报3025.87点。沪深两市成交额达到20729亿元,较昨日大幅缩量5034亿元。
在近日震荡行情中,大量资金借道权益类ETF入市,两个交易日净申购额就超过560亿元。据Choice测算,10月10日,权益类ETF净申购额合计达到314.88亿元。从今年以来权益类ETF的单日净申购额看,仅次于4月7日、4月8日,彼时中央汇金等机构宣布增持ETF。10月13日,又有200多亿元资金进场,权益类ETF净申购额为246.14亿元。
除了资金密集涌入ETF以外,新发权益类基金也成为资金入市重要工具。投资快报记者据公募排排网统计数据分析,按认购起始日计算,本周(2025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全市场共有52只新基金启动认购,较前一周的24只实现116.67%的环比增长,同时创出年内次新高。与此同时,新发产品的平均认购周期为12.73天,虽较前一周基本持平,但整体已较前期出现明显缩短。
长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毅表示,“居民存款搬家”成为本轮市场上行的重要驱动因素,伴随着市场行情的正向反馈,居民的风险偏好整体出现较明显的上升。股市的“赚钱效应”逐步形成较明显的合力。整体来看,本轮行情的中长期逻辑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