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屋安全管理领域,一场全新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10月13日,住建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发表了署名文章《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要识变应变求变》。文章称,加快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房屋保险三项制度,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三项制度中,房屋保险制度无疑是保险业最受关注的热点。由于我国城镇存量住房数量庞大,且随着时间推移,房屋老化、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推行房屋保险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显得尤为迫切。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房屋保险将会怎么保?具体保什么?与现在市面上的家财险将会有哪些区别?
房屋保险制度探索在途
近日,住建部再次“吹风”房屋保险制度。倪虹日前发表了署名文章,其中提到,加快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房屋保险三项制度。
作为住建部提出的三项核心制度之一,房屋保险制度的探索与建立受到关注。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镇既有房屋中建成年份超过30年的接近20%,预计到2040年前后近80%的房屋将进入“老年”。随着老旧住房比例的持续增长,房屋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通过保险手段对居民住房风险进行管理与转移,对维护居民利益、防范社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房屋保险制度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公开资料了解到,广义的房屋保险是指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为房屋提供风险保障。在房屋遭受损失或损坏时,保险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付,减轻业主的经济负担。
近两年,多地就房屋安全问题提出开展保险相关试点。2024年3月,广州发布《广州市城镇房屋安全保险制度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9月—2025年12月,达到房屋安全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全市范围内稳步推进。今年8月,东莞市开展了“房莞家”房屋综合险试点,“房莞家”房屋综合险采用菜单式险种模式,并提供房屋风险评估及监测等服务。
谈及房屋保险制度发展现状,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表示,目前我国房屋保险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产品种类较少、覆盖面有限等问题。相比国外成熟市场,我国房屋保险的发展确实相对滞后。包括一些保险公司正在探索开发更多元化的房屋保险产品,以及地方政府尝试推行相关政策类保险项目,以提高房屋保险的普及率。
与家财险各有侧重
除了政策类房屋保险试点,商业保险方面,近两年,各地陆续推出了城市定制普惠型家庭财产综合保险,也就是普惠型家财险,这类保险具有保障全面、价格实惠、服务性强等特征,项目多采用“保险+服务”创新产品模式,并以“共保体”模式承保。如“北京普惠家财保”“海南惠家保”“沪家保”等。
现有的家庭财产保险与正在探索的房屋保险制度有哪些不同?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两者各有侧重,家庭财产保险主要是承保包括房屋在内的家庭财产,对家庭财产遭受火灾等意外事故及暴雨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而房屋保险更多是承保房屋本身的质量风险,以及对整栋房屋因老化等原因造成的人身、财产以及房屋本身的损失进行补偿。保险责任方面,普通的家财险通常不承保房屋老化或者地震等风险。
“家财险是纯粹的商业保险,房屋所有者或者居住者自愿投保,保险公司自愿承保,保费来源于房主或者居住者;而房屋保险有望成为政策性的保险,政府一般有保费补贴。”杨泽云补充表示。
从保险服务的角度,有业内人士提到,房屋保险更专注于房屋主体结构安全,涵盖建筑本身的老化、损坏等长期风险,特别是针对房龄较长的住宅。因此,房屋保险可能整合房屋体检、维修资金管理等服务,形成全生命周期保障,而家财险通常不包含这些预防性服务。
叫好叫座离不开多方合力
在国际成熟市场,房屋保险的设计已经被消费者认可,不过目前我国的房屋保险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法律体系、消费者接受度等均有待完善和提高。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分析,在推行房屋保险制度过程中,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缺乏专门针对房屋保险的法律支撑。公众风险意识不足,对房屋老化风险的认知和保险接受度有待提高。保险公司缺乏历史数据支持,精确定价和风险管理存在困难。同时,老旧房屋数量庞大,地区差异显著,统一标准制定复杂。
此外,推行房屋保险制度,最大的难点在于谁来“买单”。杨泽云提到,当前的房屋保险试点一般由政府出于公共政策目的推行,主要由政府来承担。未来在实践中,可能政府有补贴,也可能通过提高住宅专项维修基金收益来筹集资金。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房屋保险制度建设与推广还面临不少挑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对此,支培元提到,一方面,要提高公众对房屋保险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房屋保险产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房屋保险的发展,如给予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推进房屋保险制度的建设。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