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不压身”,这句古老的谚语在今天两个技术世界之间,划出了一道深刻的裂痕,同样的技术理想,在混凝土与代码的不同疆域里,却兑换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去年校招季,我的两位学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小李进入一家知名的建筑企业,月薪六千五;小张加入一家互联网公司,起步月薪一万八。他们都毕业于同一所211高校,皆是各自专业的优秀者。如今小李在工地上,核对钢筋的间距,小张在写字楼里,敲击着代码。他们之间隔着的,不单单是办公环境的差别。
清晨六点多,小李已经就站在了工地。他能够从那混凝土的颜色之中,判断出其强度等级;也能够听出浇砼时,泵车发出的异常声响。不过工作已三年有余,他的月薪才刚刚超过八千。而早上九点,小张在敞亮的办公室里,全力以赴地解决着一个技术难题。他的年薪刚刚突破四十万,正筹备着谈对象付首付进入人生新阶段。
这样的对比,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一位建筑行业的朋友坦言:“我们在工地上就像氧气,缺了它会让人窒息,但是却没人会觉得氧气需要以高价去购买。”而在互联网公司,顶尖的程序员被尊称为“大神”,他们的离职,或许真会让整个项目组都陷入艰难。
这种价值差异的背后,是在三个层面上,有着深刻的分野。
1、价值创造模式决定了定价逻辑。
程序员的工作成果运行在服务器上,一份优秀的代码可以被亿万用户同时使用,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一个算法优化,可能就能为公司节省,数百万的服务器开支,这种贡献是能够直接被量化的。
而建筑技术人员的工作成果,固化在具体的建筑物中,虽说精湛的积水水平,能防得了事故,优化了工期,节约了材料,不过这些“防御性价值”,难以直接转化为收入数字。
在企业的账本上,程序员创造的是增长,建筑技术员守护的是底线。
2、行业生态塑造了人才估值。
互联网行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技术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对顶尖技术人才的争夺,自然推高了人才价格。
而建筑行业,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较为固化的格局,利润空间也基本透明。
在最低价中标的规则之下,人力成本,成为最为容易被压缩的对象。
更关键的是,建筑行业被认为“门槛较为低下”——一个初中高中生在经过培训之后,便能够胜任基础技术岗,这样的认知将整个技术岗位的薪资基准给拉低了。
3、可替代性与话语权的差异。
优秀的程序员,往往具备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他们掌握的,特定技术栈,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是其核心价值,能使他在团队中,拥有更多话语权。
在建筑行业里,技术人员处于金字塔的中间层级,他们既需要执行来自上级的指令,又得对施工队伍进行管理。这种“夹心层”定位让他们的话语权极其有限。而且效率为上的大环境下,只要不出事就行,行业的实际操作标准远达不到所谓规范、标准上的要求。
一位项目经理直言:“在这里服从比创新更重要,流程比突破更受重视。”
更深入地看,这是两个时代,在薪酬体系方面的一种投射。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经济形态,它的薪酬体系,建立在风险投资、迅速扩张以及激烈人才争夺的基础之上。而建筑业,承载着传统经济所特有的基因,它的薪酬体系,延续着工业化时代那种成本控制的逻辑。
面对这样的系统性差异,建筑技术人员,需要更清楚地认清自己的境遇,并且去探寻或许的突破途径。
重新定义技术的内涵,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当今建筑行业中,仅仅会看图纸、懂规范已显然不够。优秀的技术人员,需要成为“技(术)管(理)商(务)”的复合型人才。要懂得用数据来说话,用商业逻辑来证明技术决策的价值。当你能够清晰地展示,某个工艺改进能节约多少成本,能缩短多少工期时,你的话语权自然会提升。
拥抱行业变革是另一个机会。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正在改变行业面貌。最早掌握这些新技术的人,能够获得稀缺性带来的溢价。一位刚取得BIM认证的从事现场管理的技术容易告诉我:“虽然公司加薪基本不谈,但我在人才市场上确实有更多人找了。”
最重要的是:转变思维。建筑技术人员,要学会,让自己的价值被看见。默默解决问题不声张,虽说是好品质;但让管理者理解,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解决方案的价值,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我们锻炼沟通表达能力,学会将专业技术,转化为商业语言。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讲过:“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对于建筑技术人员来讲,认清现实的冷酷并非是为了埋怨,而是为了更为坚定地向前行进。行业的变革虽然缓慢,不过却着实正在推进。那些既深深扎根于现场又熟练掌握新技术,既通晓专业又明白商业的复合型人才,正在获取新的机遇。
我们期待,建筑行业能够建立起更为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让那些技术精湛的人,获得理应得到的尊重。但在这个过程之中,每一个从业者,都并非是被动地去等待。提升自身的能力范畴,拓宽技术的边界,让技艺在崭新的时代,绽放出全新的光彩——这或许便是最为可靠的出路。
技术的价值从不固定,它随着时代流动。今天的差距,也许正是明天变革的动力。在这条路上,每一个认真对待技艺的人,都值得被时代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