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堆积如山的铁矿石在烈日下泛着红褐色的光泽,货轮停泊在锚地,却无法卸货这是2025年10月初中国沿海港口的真实场景。
一周前,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向全国钢厂下达指令:暂停采购所有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包括已在途的船货。 短短十天内,全球最大矿业巨头必和必拓从强硬拒绝到低头妥协,宣布接受人民币结算。
中国每年进口超过11亿吨铁矿石,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5%,但长期受制于西方主导的定价体系。 普氏指数作为铁矿石定价基准,由少数机构报价生成,其背后股东包括必和必拓等矿业巨头。
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机制,导致中国钢厂被迫接受高价:澳大利亚铁矿石开采成本仅10-15美元/吨,对华售价却超过100美元。
必和必拓2024年总收入556亿美元,其中347亿美元来自中国;而中国600多家钢厂平均利润率不足5%,部分企业甚至亏损运营。 究其根源,在于过去国内采购权分散,多家钢厂各自为战,被国际矿企分而治之。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整合宝武、鞍钢等大型钢企的采购需求,形成统一谈判主体。 从此,买方市场从“多对少”转为“一对一”,中国首次握紧拳头应对国际卖家。
必和必拓的妥协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多年战略储备的结果。
2025年前五个月,铁矿石进口量同比下降6%,释放出需求减弱的明确信号。
其次,中国开辟多元化供应渠道。 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将于2025年底投产,年产量1亿吨,品质堪比澳矿;巴西淡水河谷早已接受人民币结算,澳大利亚FMG集团更是向中国银行贷款142亿元人民币,承诺三成销售以人民币结算。 这些举措使澳大利亚意识到,中国市场并非不可替代。
最关键的一击来自2025年9月30日的采购禁令。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全面暂停必和必拓的美元订单,直接击中其软肋:必和必拓85%的铁矿石销往中国,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每年超过200亿美元的收入蒸发。 禁令发布后,必和必拓股价单日暴跌4.2%,市值蒸发约80亿美元。
铁矿石人民币结算的意义远超商业层面。 对中国企业而言,用本币结算可规避美元汇率波动风险。
过去五年,因美元升值导致的汇兑损失累计超过800亿元,相当于钢企年均利润的15%。 如今,人民币结算直接锁定成本,提升财务稳定性。
铁矿石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大宗商品之一,其结算货币转向人民币,产生示范效应。 巴西淡水河谷已计划将20%的对华贸易转为人民币结算;沙特阿美公司也在讨论原油人民币结算方案。
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覆盖130多个国家,日均处理金额1.2万亿元,为贸易结算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中国同时推动定价体系改革。 2025年9月,北京铁矿石交易中心推出“北铁指数”,基于国内港口现货交易数据,挑战普氏指数的垄断地位。
该指数与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联动,形成“期货定价 现货验证”的机制,使价格更透明。
澳大利亚面临两难选择。 铁矿石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0%,其中80%流向中国。 若对华贸易持续受阻,澳大利亚GDP可能缩水0.3%。 但政治上,澳大利亚需平衡与美国的关系,其美系资本主导的股东结构曾阻碍人民币结算的推进。
其他资源国则迅速调整策略。 巴西将人民币结算视为降低美元依赖的机遇;非洲国家通过矿产合作换取中国基建投资;甚至印度开始研究采用“北铁指数”作为国内交易参考。 这些变化显示,全球贸易规则正从单极向多极演变。
必和必拓的妥协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但挑战依然存在: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不足、汇率波动风险尚未完全化解、美国可能通过金融手段施压。
这场博弈的终局并非“谁取代谁”,而是多元货币体系能否真正实现平衡? 当资源国不再被迫选边站队,全球贸易的规则将由谁书写?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