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时代,稀土被视为“工业命脉”。它不仅是电动车电机制造强磁体的关键原料,风电涡轮机的运转也离不开它,连5G基站和军工装备的核心部件,也都依赖这种重要金属。
2025年6月,印度多个企业纷纷向中国申请稀土进口许可,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甚至在议会明确表示:“必须与中国沟通,确保供应的稳定。”尽管印度拥有稀土储量,俄罗斯也富藏矿产,为何中国一旦收紧出口,印度和俄罗斯的产业就陷入困境?这背后,藏着中国稀土储量的庞大优势。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4年的数据,全球稀土储量大约为9000万吨,其中中国的储量为4400万吨,占全球近50%。虽然巴西等国也有千万吨级的储量,单从储量来看,中国并不是唯一的稀土大国,但在产量上,中国却处于领先地位。2024年全球稀土产量为39万吨,其中中国贡献了27万吨,占比近70%。相比之下,俄罗斯的产量仅占全球的1%,年出口量仅为几千吨,而印度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印度的稀土资源其实非常丰富,主要分布在安德拉邦和奥里萨邦的沿海砂矿。这些砂矿的稀土氧化物含量可以达到58%。印度国家海洋矿产学院曾确认,这些资源分布在7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潜力巨大。但实际上,印度既缺乏技术,也面临环保审批的困扰,导致稀土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 印度的环保政策要求,沿海砂矿的开采必须通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审批过程有时会拖延超过三年。此外,砂矿中还伴随着放射性钍元素,必须通过专门设备分离,而印度既没有生产设备,也缺乏处理能力,甚至无法生产电动车电机所需的钕铁硼磁体。最终,印度的稀土矿只能够加工成粗矿出口,再通过高价回购成品,导致了产业链上的巨大浪费和成本上升。 更为尴尬的是,印度从日本进口的部分稀土磁铁,竟然使用的是印度本土的砂矿资源——相当于先把粗矿出口,再用高价从日本回购成品,成本翻倍。而印度近期宣布暂停对日本出口稀土,试图联合日韩生产磁体,然而日韩本身也依赖中国的加工技术,因此合作仅限于低端需求。暂停出口后,印度反而断了粗矿的销路,最终仍需要依赖中国的进口许可。 与印度面临技术和环保双重困境不同,俄罗斯的稀土产业则深受地缘政治和国际制裁的制约。俄罗斯目前探明的稀土储量约为1000万吨,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托姆托尔矿床,富含钕、镝等新能源磁材原料。然而,由于西方制裁,俄罗斯的稀土开采和加工一直停滞不前。托姆托尔矿的开发计划因为制裁资金链断裂而搁置五年,直到2025年,石油巨头Rosneft注入资金,项目才勉强启动,但由于无法直接进口设备,成本急剧上升,进度滞后。 俄罗斯计划到2030年将稀土产量从几千吨提升至5万吨,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但2024年其产量仍仅占全球1%,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甚至连军工和新能源领域都无法自给自足。而由于战乱,顿巴斯矿区的稀土资源也陷入了“沉睡资产”,勘探和开采工作无法进行。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远不止于其4400万吨的储量,更在于中国早早就布局了完整的稀土产业链。从1950年代开始,内蒙古白云鄂博矿的勘探到四川、江西等地的开发,中国逐步完善了“勘探—开采—分离—应用”的全产业链。尤其是在稀土的分离技术上,中国实现了重大突破,徐光宪院士团队开发的溶剂萃取法,使得17种稀土元素能够精准分离,成本降低了70%,废水回收率也提高到了95%以上。 如今,全球90%以上的重稀土分离能力集中在中国,即便其他国家开采了原矿,最终还是需要将这些矿石送到中国加工,才能转化为可用的稀土金属。2024年,中国稀土产业已经形成了千亿级市场,像北方稀土等企业的钕铁硼产品销量创下历史新高,为中国电动车电机等高端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25年4月,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钐、钆、铽、镝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引发了全球供应链的震动。美国企业面临原料短缺,欧洲部分风电厂因缺少磁材停产,印度企业纷纷递交进口申请。此举并非是“垄断”,而是中国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体现。中国早已从“卖原矿”转向“高端应用”,通过出口管制,确保本土产业的安全。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争夺稀土资源。美国试图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获得替代资源,但战乱和制裁使得这一计划受阻;欧洲则扶持澳大利亚Lynas公司扩产,但其产量远不足以满足全球需求;印度尽管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由于技术和产业链问题,仍然依赖进口。 未来十年,稀土仍将是新能源转型的核心资源。没有它,电动车电机、风电叶片、5G基站都无法顺利发展。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正是通过绿色开采、高端应用和循环利用的闭环体系,这也是其他国家短期内无法赶上的。 最终,中俄印三国在稀土产业上的差距,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发展路径的差异。印度缺乏技术,俄罗斯受制于制裁,而中国则通过产业链布局和技术突破,把储量转化为强大的话语权。这为稀土产业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启示:资源固然重要,但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和掌握核心技术,才是国家真正的竞争力所在。而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维护产业链的稳定,因为新能源的美好未来,从来不是单一国家能够实现的。
上一篇:宋志平:企业靠什么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