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空军在运输机领域的进展可谓突飞猛进,尤其是在运-20系列的研发和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运-20系列从最初的起步到如今的批量生产,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很多人都跟不上这个节奏。2023年4月,运-20B作为一款全新升级版运输机首次亮相,那时许多人对它还不太熟悉,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到了2025年9月,它已经进入了大规模生产阶段。卫星图像显示,西飞工厂停放着17架待交付的运-20B,其中大部分是B型,这一生产速度不仅体现了中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的提升,也展现了强大的生产能力。相比之下,运-20A服役已有几年,虽然装备了不少,但数量大约只有百来架,而运-20B一出现,凭借更强的推力和更远的航程,空军的运输能力瞬间成倍增加,这也可以说是空军装备的一个“爆兵模式”。
那么,运-20B相比运-20A到底有哪些升级呢?最核心的变化就是发动机的更换。运-20A使用的是俄罗斯D-30KP-2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已经有几十年历史,推力只有12吨左右,油耗高且经济性差,限制了运-20的整体性能。运-20B换装了国产的涡扇-20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的推力提升到了14吨,重量减轻了300公斤,油耗下降了20%。这使得运-20B的最大载重提升到66吨,航程也突破了万公里,相比之下,运-20A的载重只有55吨,航程为7800公里。涡扇-20不仅让运-20B达到了当初的设计标准,还为未来发展其他衍生型号(如预警机和加油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避免了对外国进口发动机的依赖。2020年11月,运-20B的原型机完成首次试飞,2023年公开后,生产线开始大规模运作,到2025年中,已经实现了小批量交付。两年时间里,涡扇-20从测试到成熟,迭代速度之快,让人惊叹,生产线的工人显然没有闲着。
另外,西飞的生产速度也非常惊人。西飞采用的是脉动生产线,保证了工序均衡,效率极高。2024年上半年,首批运-20B就已经交付给空军,甚至可以看到卡车在厂区外排队等待运送。2025年1月,卫星拍到工厂新增的停机坪,23架运-20排成队,其中B型占了一半。3月份,运-20B进行了极限起降测试,满载模拟坦克的起飞距离缩短了200米。空军的演习中,B型运输机从成都起飞,越过高原,运输99A坦克,油耗比设计值低至85%。9月3日,在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中,运-20B首次亮相,机群整齐地排成楔形队,发动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从2023年到2025年,运-20B的生产数量从零星几架到17架的批量生产,西飞的生产能力至少翻倍,预计未来每年可生产20架以上,能够满足空军200架以上的需求。
对俄罗斯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运-20系列之前完全依赖进口的D-30KP-2发动机,空军原计划采购400架运-20,所需的发动机数量高达1600台。俄罗斯的乌法工厂原本是这些发动机的主要供应商,但如今,随着涡扇-20的国产化,俄罗斯的订单几乎已经中断。这意味着,俄罗斯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市场。俄罗斯伊尔-76系列的生产同样也面临困难,2023年交付了5架,2024年预计交付6架,远未达到计划的目标。俄乌冲突使得俄罗斯的生产计划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西方制裁也使得零部件供应变得困难。与此相比,中国的运-20系列不仅生产快速,而且性能远超俄罗斯的伊尔-76。
到了2025年,预计中国空军将装备超过150架运-20。虽然早期由于发动机限制,运-20的生产进度较慢,直到涡扇-20的投入使用,才真正加快了步伐。如今,运-20不仅承担了运输兵员的任务,还能运输坦克、进行救灾。2022年,运-20成功执行了向汤加火山灾区运送30吨物资的任务。2025年,又有运-20运送救援物资到巴基斯坦灾区。运-20还可以高效地将飞行学员从沈阳调配到成都,显著提高了训练效率。其最大航程突破万公里,覆盖整个亚太地区,具备了洲际战略投送能力。此外,运-20B衍生型号也在跟进,如运油-20A具有大容量油料舱,能支持远程作战,预警机、空警-500等型号都依赖于运-20平台,空军的战略能力因此得到全面提升。
运-20B的出口潜力也非常可观,全球200吨级的大型运输机目前只有中国在进行批量生产。美国的C-17已经于2015年停产,俄罗斯的伊尔-76则老化严重。2023年,运-20BE出口版亮相迪拜航展,涡扇-20的国产化使其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且维护周期短,吸引了中东和东南亚的潜在买家。运-20BE在航程和载重方面都符合全球市场的需求,并且中国不仅出口飞机,还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涡扇-20的维护等服务也都可以一并提供。相比之下,俄罗斯伊尔-76的出口几乎已经停滞,产能低下,运-20B的出现无疑抢占了大量国际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运-20B的爆发不仅体现了中国空军的强大生产能力,还反映了产业链的完善。涡扇-20的国产化提升了中国的技术自给自足能力,避免了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未来,运-20系列将继续发展壮大,轰-20的试飞也即将开始,空军的全球投送能力将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也将不断提升。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一切都表明,中国航发技术的崛起,已经使得中国在全球航空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俄罗斯则面临着产能受限、市场萎缩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