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锋行链盟
新加坡交易所(SGX)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东南亚及国际企业上市。其IPO估值需兼顾国际标准与本地市场特性,核心目标是向投资者证明企业价值合理、增长可持续。以下从主要估值方法及关键要点两方面展开分析:
一、新加坡交易所IPO主要估值方法
新加坡IPO估值方法与国际主流市场(如港交所、纽交所)趋同,但因市场投资者结构(以机构为主)、行业偏好(金融、地产、消费、科技等)及上市规则差异,实际应用中需针对性调整。常用方法可分为相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及行业特定方法三类:
(一)相对估值法:最常用,依赖可比标的
通过与同行业、同规模、类似业务模式的上市公司对比,计算估值倍数(如PE、PB等),判断目标企业估值水平。新加坡市场流动性虽不及港股、美股,但可比公司选择可扩展至亚太区域(如港股、台股或澳洲市场)。
方法
公式/逻辑
适用场景
新加坡市场案例
市盈率(PE)
市值/净利润 或 股价/每股收益
盈利稳定的成熟企业(如消费、制造业、公用事业)。需注意周期股需用周期中值PE。
新加坡本地消费股(如牛奶国际)、制造业(如胜科工业)。
市净率(PB)
市值/净资产 或 股价/每股净资产
重资产行业(银行、地产、基建),或盈利波动大但资产可变现的企业。
新加坡银行股(星展、大华)、房地产信托(S-REITs)。
市销率(PS)
市值/收入
高成长但暂未盈利的企业(如科技、生物医药早期阶段),或收入稳定性强的行业。
新加坡科技初创企业(如电商SaaS平台)。
EV/EBITDA
企业价值(市值+净负债)/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资本密集型或高负债行业(航空、能源、电信),或需剔除折旧、财务杠杆干扰的企业。
新加坡电信(Singtel)、能源公司(胜科能源)。
新加坡市场特点:
对EV/EBITDA接受度高,因本地投资者重视企业运营现金流(尤其S-REITs);
科技类企业若未盈利,PS倍数常参考美国纳斯达克或港股同类型公司;
银行股必看PB,且需结合资本充足率(CAR)等监管指标。
(二)绝对估值法:基于企业内在价值
通过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或股利,折现计算现值,反映企业长期内在价值。新加坡市场对DCF和DDM的应用更严格,尤其主板上市企业需证明估值逻辑的严谨性。
方法
核心逻辑
适用场景
注意事项
自由现金流折现(DCF)
预测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FCF),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折现求和。
现金流可预测的成熟企业(如公用事业、稳定增长的制造业)。
需合理假设增长率(永续增长率通常≤GDP增速)、WACC(新加坡无风险利率低,折现率约8%-10%)。
股利折现模型(DDM)
预测未来股利分配,按股权成本折现。
高分红企业(如S-REITs、公共事业股)。
新加坡S-REITs强制分派90%以上税后净利润,DDM可直接通过分派率计算隐含价值。
调整现值法(APV)
DCF基础上单独计算财务杠杆的影响(如税盾效应)。
高负债企业或并购重组类IPO。
需拆分无杠杆现金流与债务价值,复杂度较高。
新加坡市场特点:
主板上市企业(尤其主板“盈利测试”路径)需提供DCF模型,证明股价低于内在价值;
S-REITs强制使用DDM或NAV(净资产价值)估值,分派收益率(股息/股价)是关键指标(通常4%-6%)。
(三)行业特定估值法:匹配业务模式
部分行业因商业模式特殊,需采用定制化指标:
行业
核心指标
逻辑
房地产信托(S-REITs)
NAV(净资产价值)、分派收益率、资本化率(Cap Rate)
NAV=物业估值总和-负债;分派收益率=年分红/股价;Cap Rate=NOI(净运营收入)/物业估值。
科技/互联网
用户数(MAU/DAU)、单用户价值(ARPU)、市销率(PS)
早期企业看用户增长与变现潜力;成熟期转PS或PE。
生物医药
研发管线进展(临床阶段)、峰值销售额(Peak Sales)、市研率(P/R&D)
未盈利企业需评估在研药物的商业化潜力,参考同类药物峰值销售的倍数。
大宗商品/资源类
单位储量价值(如每桶油当量、每吨矿石价值)
结合资源储量、开采成本及商品价格周期估值。
新加坡市场特点:
S-REITs是新加坡市场的特色板块(占市值约10%),其估值高度依赖物业资产质量(地段、租户稳定性)及分派能力;
生物医药企业多通过凯利板(Catalist)上市,允许未盈利,但需披露详细的临床数据及第三方研发估值报告。
二、新加坡IPO估值关键要点
除方法选择外,新加坡交易所(SGX)对新股的估值合理性审核严格,企业需重点关注以下要点:
1. 符合上市规则中的估值隐含要求
新加坡主板上市有三套标准(盈利测试、市值/收入测试、市值/收入/现金流测试),不同路径对估值的隐含要求不同:
盈利测试:需证明历史盈利稳定,估值(如PE)需低于行业均值,避免“估值泡沫”;
市值/收入测试:允许未盈利(如科技公司),但需用PS或用户指标证明市值与收入增长的匹配性;
凯利板:更灵活,但需保荐人出具独立估值报告,说明估值方法及关键假设的合理性。
2. 独立第三方验证
SGX要求IPO企业聘请独立估值师(尤其涉及复杂资产或未盈利企业),对核心资产(如物业、知识产权、在建工程)或整体估值出具报告。例如:
S-REITs需由房地产估价师对物业进行估值;
生物医药企业需由专业机构对在研管线进行RNAV(剩余价值)评估。
3. 投资者沟通:清晰传递估值逻辑
新加坡机构投资者占比超70%,注重可验证的增长故事与风险提示。企业需在招股书中明确:
选择的估值方法及关键假设(如收入增长率、毛利率、折现率);
与可比公司的差异(如规模、地域、盈利能力)及原因;
主要风险对估值的影响(如行业政策、原材料价格波动)。
4. 市场情绪与流动性考量
新加坡市场流动性低于港股、美股,估值需预留一定安全边际:
小盘股(市值<10亿新元)可能因流动性折价,PE较行业均值低10%-20%;
外资偏好高股息、低波动标的(如银行、S-REITs),此类企业估值更易获得溢价。
5. 监管对“估值操纵”的警惕
SGX严格打击夸大估值的行为,若发现:
可比公司选择不具代表性(如仅选高估值标的);
关键假设缺乏依据(如收入增长率远高于行业);
未充分披露风险对估值的影响;
可能要求企业补充披露,甚至暂停上市。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