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多个国家发生了一系列安全事件:无人机多次飞越波兰边境,米格战机侵入爱沙尼亚领空,波罗的海海底的通信电缆无缘无故遭到破坏,部分机场由于网络攻击和无人机干扰瘫痪,奇怪的爆炸事件和暗杀案件频频发生,社交媒体上还出现了大量机器人散播谣言,试图干预多国的选举。
这些事件单独来看,似乎还不足以引发战争,但它们的频繁发生和相互交织,逐渐揭示出俄罗斯在发动“灰色战争”方面的行动。这些事件正在直接威胁到欧洲的安全,且使得整个地区的局势日益紧张。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最近公开表示:“我们并没有处于战争状态,但和平已经不再存在。”这一句话准确地描述了欧洲目前的特殊处境。
据外媒分析,俄罗斯正通过对北约实施“灰色地带”攻势,这种策略成本低、可以否认责任,而且经过精心设计——既能持续制造欧洲国家的不安情绪,又能巧妙避开全面战争的红线,避免局势失控。
为什么这些破坏行动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专家指出,普京总统清楚直接对抗北约难以奏效,因此他采用了这一手段,背后蕴含着多重战略意图。他的三大目标,北约和欧洲盟国必须积极应对。第一个目标是削弱北约的内部团结。俄罗斯的核心策略是挑拨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削弱他们对美国自1949年以来所作安全承诺的信任。俄罗斯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散播怀疑,动摇“集体防御”条款的可靠性,从而推动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逐渐消退。普京多次公开表示,北约的目标是削弱俄罗斯,而在他看来,只有从内部瓦解北约,才能消除这种所谓的“威胁”。
当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淡化处理,称“可能是误会”,即便多国当时呼吁北约应团结一致,十天后,三架米格战机又侵犯了爱沙尼亚领空。这两起事件之间的关联引发了广泛猜测。
分析认为,威慑力的维持需要明确表态——各方必须清楚地知道,必要时北约将果断采取军事行动。如果将领空侵犯、基础设施破坏等行为视为“常态”,威慑力就会受到质疑,一旦陷入争议,威慑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普京的第二个目标是服务于乌克兰战争。在乌克兰夏季攻势受挫后,俄罗斯希望通过“灰色战争”来提高欧洲国家援助乌克兰的成本。实际上,这些灰色地带攻击的重点,集中在那些最积极支持乌克兰的国家:波兰、爱沙尼亚和丹麦遭遇了无人机入侵、GPS干扰和基础设施破坏。德国的国防和物流企业也屡次遭遇网络攻击,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这些靠近冲突前线的国家,选举也遭遇了外部干预——尽管两次干预都失败了,这也表明俄罗斯的这些行动并非总是有效。外界普遍认为,俄罗斯通过这些行动向欧洲各国的选民和政客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与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不如将精力放在“安抚俄罗斯”或者加强自我防御上。
第三个深层动机则与俄罗斯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态度相关。据说,普京总统排斥西方的自由民主体制,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繁荣和韧性,正好反衬出俄罗斯在治理上的困境——尽管俄罗斯人口是意大利的两倍多,但其经济总量仍低于意大利。
分析认为,俄罗斯在西方国家内部制造分裂和混乱,能够让普京的统治地位看起来更加稳固。通过成功抨击欧洲的中间派政府,俄罗斯也能助长那些质疑欧洲团结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力。
面对这种新型的安全挑战,北约及欧洲盟国应如何应对?各方意见普遍认为,首要任务是揭示“灰色战争”的真相。在实践中,面对小规模的挑衅,外界往往选择忽视;缺乏确凿证据时,各国也不愿轻易指责。但忽视这些灰色地带行为,就等于默认其存在。一旦示弱,后续的挑衅只会变本加厉。因此,针对每一起事件,无论是基础设施破坏、网络攻击,还是选举干预,都应迅速追溯源头,并公开证据。这不仅能剥夺俄罗斯否认的空间,还能让西方选民看清,他们已经成为俄罗斯的战略目标。
此外,北约和欧盟还需要增强系统韧性,提前为电缆、管道等基础设施准备备件,组建专业维修团队,建立网络安全快速响应小组,强化选举委员会的防干预能力。这些措施看似繁琐,但却是构建冗余备份和应急预案的关键。
与此同时,欧洲还需强化实质防御能力:在波罗的海进行持续巡逻,部署更多监测设备,加快研发低成本无人机拦截器——如果长期使用价值数百万美元的F-35战机来应对几千美元的廉价无人机,最终会耗尽欧洲的防御资源。
最终,联盟必须让挑衅者付出代价。具体来说,当无人机越境时,应及时对相关供应商和空壳公司实施制裁;遇到网络攻击时,要实施对等的反制措施。当前,欧洲应推动使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来支持乌克兰的防御——从根本上看,这也是在保卫欧洲的安全。当然,在防御过程中,难免会面临艰难选择:当战机威胁到生命财产时,必须果断击落。
有些人担心这些行动可能会导致局势升级,但更多的分析认为,不采取行动反而可能带来更危险的后果——如果让俄罗斯认为“有限的侵略可以得逞”,未来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危机,比如俄罗斯可能会以“保护俄语居民”为名,抢占爱沙尼亚边境城市纳尔瓦的居民区,并进行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军对北约的安全承诺始终可靠,但落实这些应对措施依然面临不小的难度,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立场的反复不定,进一步使局势复杂化。今年,特朗普虽然表态支持北约,但去年曾表示,将“鼓励俄罗斯对待未按时缴纳军费的北约成员国为所欲为”。这种言论被解读为“试探北约分裂”的信号,克里姆林宫始终在密切关注相关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