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底,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突然安静了,因为一场风暴正在水下酝酿。中国对必和必拓——这家澳大利亚矿业巨头,也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之一——撂下一句硬话:以后咱们做生意,人民币结算,不玩美元了。
消息一出,澳洲政商界炸了锅,金融市场轻微震荡,政客们嘴上说着“不慌”,但背地里紧急开会,电话打到北京,想搞清楚这到底是谈判策略,还是中国真的动了真格。
事情的起因比表面复杂得多。其实早在几个月前,中方就在和必和必拓的合同续签谈判中提出人民币结算的试点方案,起初澳方以为是“试探性提议”,没太当回事,结果中方态度越来越坚决,甚至直接暂停了部分长协订单的执行。这下澳洲慌了。
要知道,中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占全球总量的70%以上,而其中近一半来自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FMG这三大巨头,几乎把命根子都系在中国市场上。你敢断供?中国说,我不买,你卖给谁?印度?他们消化不了这体量。东南亚?基础设施跟不上。欧洲?他们自己都在减产。所以这一招,看似简单,实则精准打在澳洲的七寸上。
但咱们得说句实在话,中国这步棋,不是临时起意,是憋了十几年的反杀。回想2010年代,中国钢铁厂疯狂扩张,铁矿石需求暴涨,澳洲趁机坐地起价,价格一度飙到每吨190美元。咱们只能咬牙买单,因为没得选。那时候,定价权在普氏指数手里,结算货币清一色美元,中国连插嘴的资格都没有。买得多,反而成了软肋——你越依赖,人家越敢宰你。更气人的是,美联储一加息,美元升值,咱们进口成本立马飙升,等于变相被美国货币政策“剪羊毛”。
所以从那时候起,中国就开始暗中布局。不是光喊口号,而是真金白银往海外砸。在几内亚拿下西芒杜铁矿,在西非和加拿大布局锂矿,在智利搞铜矿合作,甚至在巴西亚马孙边缘地带悄悄勘探新矿源。这些动作不声不响,但加起来就是一条清晰的战略线:降低对澳洲的依赖,掌握资源主动权。到2025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占比已经从巅峰期的65%降到52%,虽然仍是最大来源,但不再是唯一选择。
这次拿必和必拓开刀,其实是“杀鸡儆猴”。人民币结算,听着像是财务操作,实则是金融主权的争夺。你想啊,如果全球铁矿石交易开始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不仅能降低汇率风险,还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让海外矿企必须持有人民币头寸,甚至倒逼国际投行推出人民币计价的铁矿期货。这不就是当年美国用石油+美元捆绑全球的翻版吗?只不过这次,主角换人了。
更深层看,这已经不是中澳之间的生意摩擦,而是全球贸易秩序的一次结构性松动。美元霸权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会一天崩塌,但裂缝已经出现。俄罗斯用卢布结算天然气,印度推卢比跨境结算,沙特也开始接受人民币买石油,现在轮到铁矿石——这个工业血液的交易规则,也开始松动了。中国用自己庞大的市场作为杠杆,不是靠军事,不是靠制裁,而是靠“你离不开我”的现实,一点点撬动旧体系。
澳大利亚现在骑虎难下。政客们嘴上喊着“不能屈服”,可企业急得直跺脚。必和必拓股价一度下跌8%,股东们可不管地缘政治,只关心分红。有消息说,澳财长已经秘密接触中方,试探“分阶段推进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说白了,他们也知道,硬扛没用,市场规律比政治口号狠得多。
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的“结算之战”。铜、锂、镍、天然气,中国依赖什么,就可能从哪里开始改规则。这不是报复,也不是霸凌,而是一个崛起大国在重构全球贸易话语权的必然过程。铁矿石只是第一枪,真正的棋局,才刚刚开始。